60歲以上的老人刷朋友圈的比例竟然與90后不相上下;60后和90后一樣很好奇“附近的人”都有誰;80后最愛曬運動軌跡90后最愛手機轉賬……這份由中國社科院國情與大數據研究中心與騰訊研究院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產出的報告顯示,社交網絡時代,“花樣爺爺”“花樣奶奶”們其實是被賦能最多的群體,網上玩社交甚至勝過很多孫輩年輕人。
近九成老年人愛社交
70多歲老同學建群聚會
在以往人們認知中,網絡是年輕人的世界,很多老年人是被“屏蔽”在外的,可是這份大數據報告首次關注了50后乃至40后的老年人群體卻發現,這些“花樣爺爺奶奶”們其實已經借助社交網絡在虛擬空間再次回歸到主流生活。
調查顯示,在這些老年網絡社交達人中,有近九成人會使用微信,他們跟80后、90后一樣,喜歡手機“搖一搖”看看附近的人都有誰,還喜歡刷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交流自己看到的新事物和新知識;在碰到新的軟件APP不會用的時候,也喜歡找兒孫第一時間教會自己如何去玩。家住南京河西的葛老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60年代上海大學生,現在班上老同學們分布在天南海北,國外的也有不少,以前幾十年也未必能見上一面,現在大家每天在微信群里聊得熱火朝天,還組織了很多次線下聚會,全國各地跑,一群70多歲的人每天在微信群里,“喜大普奔”、“洪荒之力”“吃瓜群眾”等等網絡熱詞不離口,甚至在聚會時向未到場的同學們直播“盛況”,感覺都年輕了好多。
研究人員分析說,當老年人在年輕人面前時,他們試圖給其他人展現的是他們與主流社會沒有脫節。社交網絡在虛擬空間上的缺場社交模式既突破了老年人生理機能的限制,又讓他們在朋友和親人那里找到了歸屬感,屬于身體和歸屬感的雙重賦能。
年輕人“神煩”“雞湯文”
三成人通過“點贊之交”找工作
報告顯示,有超過九成以上的人會經常或偶爾在社交網絡上看到各種“心靈雞湯”或者養生信息,對此老年人們都比較關注,但是糟糕的是只有三分之一的老人表示自己能完全識別網絡流傳的信息的真假。很多老年人還喜歡轉發“雞湯”給周圍的朋友以及自己的子女親人,但是很多年輕人卻對這種“雞湯”表示“神煩”,甚至抱怨認為這種沒有實際意義的文化是信息“騷擾”。
社交網絡同樣延伸了中青年人的社交圈,報告數據顯示,在26-35歲青年中,11%通過微信好友找過工作,18%通過QQ找過工作。在職場上,“點贊之交”這種社交弱關系有時候卻能在工作、跳槽和兼職中增加不少意想不到的機會。而超過4成的中年人認為,社交網絡有利于給自己減壓。
在36歲到55歲的中年人社交網絡中,與同事聯系使用微信的比例超過70%,與配偶聯系使用微信的比例大概是50%,與子女聯系的比例是44.52%。只有13.84%的中年人與父母聯系時使用微信。
而由于70后80后的成年人已經占據了微信這個社交網絡場域,不愛與父母們共享社交空間、喜歡有自己“小秘密”的90后和00后社交網絡的場域則集中在QQ上,尋找培養和發展興趣的共同體和平臺。
90后除了社交還愛游戲
更愿嘗試寫手、玩家等新職業
除了社交交友,新新人類最喜歡在手機上干什么?玩無樁單車、剁手、找快遞、直播……報告顯示,26歲以下的90后職業選擇更多是來自于興趣,近四成的青年人愿意選擇電子游戲玩家作為自己的職業,27%愿意去做微信公號的寫手,25%愿意將微公益組織者作為自己的工作,還有20%的青年愿意當個職業直播者。
騰訊應用寶剛剛發布的“星APP”榜單也顯示,手機淘寶、菜鳥裹裹、一直播、騰訊視頻、摩拜單車等10款APP成為最近網友們玩手機的十大流行應用。大數據顯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互聯網+”APP統治半壁江山,包攬了人們生活“衣食住行”各領域,展現出“互聯網+”正快速改變傳統行業和職業觀,而在大數據統計下進入前十最熱門APP的就有不少受玩家追捧的游戲,包括夢幻誅仙、陰陽師等。而以神回復著稱的社交APP“最右”以及誕生諸多網紅的一直播,也被新新人類頻繁關注。
不過資訊類APP則是“花樣爺爺”們的最愛,數據顯示,“60前”使用資訊類軟件的比例是最高的,97%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使用互聯網是為了獲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