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點,蒲老師還經常替畢家跑腿,去從事購買交易工作。畢家愛菊花,于是蒲老師利用教書之余,還親自跑去濟南的菊花市場,為畢家尋求最佳菊花品種,不只是簡單的購買,而且還是用品種進行交換。藝術緣于生活,蒲老師將這些經營活動也記入了小說,《黃英》就曲折地反映了蒲老師為畢家經營菊花的活動。小說主人公馬子才,與一家姓陶的相鄰,這家姓陶的就是菊花種植和貿易大戶,靠著菊花生意,成了富戶,其實也間接說明了,蒲松齡替畢家買賣菊花,是一項有盈利性質的活動。
通過這些記錄,可以想象,畢府不只是將蒲松齡當成家庭教師,還將他當成管家、公關經理等,那么,老蒲的薪酬來源就是多方面的,他很有可能同時拿著家庭教師、公關經理好幾份薪水。
蒲松齡到晚年,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還是實現了較低層次的財務自由,家里的田地從二十畝增加到了五十多畝,而且還請了勞動力耕耘,三代人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蒲松齡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物質基礎,才敢徹底擺脫私塾老師生涯,回到家里享受天倫之樂的。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文學史上一個大大的傳奇,而他個人的財務自由之路,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傳奇。(文/劉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