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論文、評職稱,依舊是讓高校教師圍著轉的指揮棒。“高校當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什么難改?那是因為對高校的評價依然沒變。”一位高校科研處負責人表示,沒有誰用科研成果轉化對社會的貢獻價值來考核高校,而高校在排行榜上的位置,直接決定著能獲得多少資源和經費投入。
此外,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是,我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專利數量,以及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研究論文數量,但巨大的科研力量,卻沒有讓相應規模的成果轉化到經濟上。
有人直言,“專利多,是因為中國的大學教授做出來一個成果,一般都會去申報專利。而這些科研成果從立項開始,就瞄準發論文、評職稱,而非市場。”甚至一些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的小課題,只能稱之為“偽科學”,最終轉化不出去,因為本身就沒什么價值。
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公開表示,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大學里有很多高新技術還鎖在教授柜子里,“而是值得轉化的東西太少”。
對此,不少學者建議,應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把科技成果轉化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大小,作為一種評價標準,納入教師職稱評定和日常考核體系中。這樣一來,能直接從源頭上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讓科研人員不再只為發論文而搞研究,讓他們在施展才華的同時,又能得到公正的評價,真正實現“名利雙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