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廣西今年壯族三月三連休4天。據了解,三月三,壯族的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相傳三月三這一天還是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2021年“壯族三月三”放假安排是:4月14日(農歷三月初三,星期三)、4月15日(農歷三月初四,星期四)放假,4月16日(星期五)調休,即4月16日(星期五)休息,4月18日(星期日)上班。也就是公眾可以從星期三連休到星期六,共四天。
壯族三月三節日起源介紹: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三月三日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
風俗習慣:
1、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節日地位: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主要集中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梧州、玉林、賀州等一些漢族地區。
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政府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廣西民族傳統習慣節日并放假兩天,這將有利于繼承和弘揚我區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我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