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錄取工作早已是陽光工程,凡是打著“必中”“精準報考”“內部消息”“與某某高校密切合作”等各類旗號的志愿填報宣傳,均是掛羊頭賣狗肉式的虛假宣傳或有意誤導,不可輕信。
據媒體報道,近日,多地眾多微信公號等自媒體紛紛預估2019年高校錄取分數,若干自媒體的預估分數還得到了當事高校的“辟謠”。另有若干從事高考志愿填報指導服務的公司夸大其服務的精準性,打著“必中”等旗號進行虛假宣傳或誤導宣傳。
面對自媒體各種以假亂真的消息,相關高校和部門有必要提醒考生及家長,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認清相關微信公號或公司的資質,正確對待高考志愿填報工作,更要謹防受到欺騙而損失錢財、耽誤志愿填報的風險。考生與家長切忌病急亂投醫,謹防失財又失策。
高考志愿填報是專業性很強的生涯規劃指導活動,考生及其家長應該多聽取專業性強的官方機構與招生部門的建議,不要隨意挑選無資質的相關公司來為自己服務,更不要輕易相信那些未經確認的專家建議或志愿填報指導。同時,高考志愿填報要重點考慮3個參考因素:一是要掌握考生考試成績與省內排名情況;二是要弄清楚考生意向專業的招生要求(及近年錄取分數)與考生的未來職業規劃;三是要熟悉高校招生錄取的基本原則是平行志愿,即“專業+學校”式志愿填報與錄取方式。如果充分考慮了這3個要素,考生及家長也可以成為志愿填報的專家。
而今,高考招生錄取工作早已是陽光工程,凡是打著“必中”“精準報考”“內部消息”“與某某高校密切合作”等各類旗號的志愿填報宣傳,均是掛羊頭賣狗肉式的虛假宣傳或有意誤導,不可輕信。其中,部分自媒體對某些高校今年錄取分數的預估是缺乏足夠依據的,有的甚至帶有較強的隨意性和主觀性,這種專業性不足的推斷式建議不值得充分參考。相反,應該以考生所在省(市)考試招生機構的官方網站或官方微信公眾號為直接依據,也可以參考擬報考高校招生部門的官方網站或官方微信公眾號。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浙江、北京、山東等省份陸續啟動新一輪高考改革,實施“兩依據一參考”招生錄取模式改革,“兩依據”即為“統一高考+學業水平考試”,“一參考”即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考錄取總成績為“3+3”,前一個“3”是統一高考的語數外三科,后一個“3”為高中生自由選考科目。新一輪高考改革賦予了高中生更多選擇權,但由于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后或開展不完善現象,導致部分高中生缺乏學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人生規劃能力,家長與教師也未能提供足夠多的建議與支持,從而使得高中生生涯規劃能力成為新一輪高考中的短板。繼而一大批良莠不齊的生涯規劃公司應運而生,而一些微信平臺為了博取眼球和吸流量也推出了若干生涯規劃(含高考志愿填報)的“免費午餐”或“有償服務”。這些缺乏規范的市場行為或非市場行為,在相當程度上或誤導了考生,或歪曲了事實,或造成了考生及家長的經濟損失。
對此,教育部門、網信部門、公安部門等職能部門要注意聯動,加強對自媒體的運營監管,確保自媒體各類稿件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相關高校應該對涉及自身招生錄取的不實信息及時辟謠或糾正,避免不可靠消息誤導考生和家長。教育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生涯規劃指導特別是高考志愿填報領域的市場行為監管,確保相關市場行為在合法、規范的框架下實施。
另外,教育部門不妨主動牽頭,聯合社會機構、公益組織,大力加強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切實提升高中學校與教師的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導能力,確保高中生既有高考選考選擇權又有選擇能力與規劃能力。同時,國家層面應該多鼓勵專業性力量開展相關研究,為高中生生涯規劃(含高考志愿填報)工作提供更多支撐。鼓勵并扶持有資質、高水平的獨立第三方機構提供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導服務。
(作者系曲阜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