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關鍵詞 挖掘深刻內涵
昨日上午,2018年中考首科語文考試一結束,省中考作文題《充電》就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題目有何特點?該從什么角度立意?怎么寫才能得高分?泉州晚報特邀請我市一線教師進行分析解讀。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習技藝,修品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方式的“充電”。習近平主席就曾經提出一個“蓄電池理論:人的一生只充電一次的時代已經結束,只有進行不間斷的、持續(xù)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xù)地釋放能量。”
以上文字給你什么聯(lián)想和感悟,請以“充電”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
審題不難 力求與眾不同
■泉州市培元中學初中語文教研組長 劉競松
今年福建省中考作文延續(xù)了去年省中考作文的命題思路,依然以“提示語+命題”的形式呈現,這樣的方式為考生所熟悉,考生在審題上沒有難度。題目的核心信息是“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命題者意圖應該是希望借中考的風向標,引導師生樹立適應時代進步要求的新理念。
作文題《充電》是有比喻義的,指在學習、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思想認識,或豐富知識的過程。誰需要“充電”?不言而喻,當然是每個人都需要。關鍵是“怎么充”?用什么形式“充”?“習技藝,修品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提示了四個作文的題材方向。考生可以寫學習一種技藝,可以寫個人品行的修煉過程,也可以寫閱讀,還可以從實踐增長見識來寫,當然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寫,所以考生拿到這個作文題目以后不會慌,有生活,有體驗,有話可說。
考生要注意的是,“只有進行不間斷的、持續(xù)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xù)地釋放能量”這句提示語是極其關鍵的一句話,暗示考生不能僅僅寫一次“充電”的過程,要由寫一次引申到“不間斷、持續(xù)”的多次,達到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效果。
當然,這個題目要寫好,也不容易。初中生更習慣更擅長寫“情”,親情、友情、師生情信手拈來下筆成文,寫這種理念性的文章會顯得生疏些。很可能會出現很多作文在題材上高度類似,或者把這個題目寫得太實了,只敘寫某件事情,而沒能做到由點到線,一次到持續(xù)的多次,也未能提升到一定的思想認識高度。如果再缺乏真情實感以及畫面感強的細節(jié)描寫,拿高分就難。
要寫好這篇作文,首先要抓住關鍵,確立主旨。材料暗示了“終身學習”這一主旨核心詞,由此再生發(fā)側重點不同的立意。其次題材要精挑細選,力求內容與眾不同。最后選擇合適文體。寫記敘文,可在情節(jié)上多一些懸念,多一點波瀾,力求情節(jié)一波三折;可在人物刻畫上出彩,多一些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描寫,讓人物自身說話;寫議論文,可采用層層遞進的論證思路,舉例道理對比論證方法相結合,道理事實論據要豐富、有時代氣息。
拓展思維 深化文章主旨
■泉州一中初三語文教師 陳玲玲
2018年的中考作文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對近些年來中考作文的沿襲。從形式上來說,依然沿用了“材料+命題”的形式,即:“材料”是有效的提示和限定,“命題”是文章的核心內容。這一形式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拓展了思維,又不至于導致思維的漫無邊際,有效地降低了作文離題的風險。從內容上來說,本次的作文題目依然屬于感悟類試題,即:在寫作時需要作者有兩次感悟,不僅要理解關鍵詞的本義,更要將此內涵擴展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選擇自己熟悉的場景和事件,挖掘其深刻內蘊,通過抒情或議論來深化文章的主旨。
根據引導語,很容易理解文題的含義。“充電”,讓我們一下子就聯(lián)想到學習、修行等生活實際。“不間斷的、持續(xù)的充電”即是我們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就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煉”等,既可以是系統(tǒng)的正規(guī)的課程學習,也可以是生活處處有學問;既可以是向他人學習,也可以是自我品行的修煉……但學習的過程以及意義,無疑是本文的重點。
對于這個有點“新瓶裝舊酒”的作文題目,記敘文寫起來比較順手。成長中一種技藝的學習、一種品行養(yǎng)成的經歷、一種能量的汲取……借此經歷,我們領悟到了終身學習的重要及意義,都是符合題意的素材。所以,寫作空間是較大的。
相較于記敘文,議論文應該更有優(yōu)勢。但想要拿高分,一定要在寫作思路、論證的層次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圍繞著“學習之于我們的重要性”這一觀點,如果只是舉例并論述學習的利與不學習的弊,則未免過于簡單膚淺,議論缺乏層次感。反之,若能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如:學習有益于生命從簡單走向豐盈,繼而分析學習怎樣豐富了人生,最后探討如何有效學習,那么觀點就會有層次性,邏輯也較為嚴密。同時,也可以在“學習”二字上多琢磨,在學習中取長補短,在學習中發(fā)現自我,在學習中認知世界可以成為本文的分論點,從而也使得文章具有層次感。
當然,如果能恰當地運用比喻論證、引用論證等多種方法開展論證,則是錦上添花,論證也就更充分,說服力也就更強了。(記者 曾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