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解讀西湖大學——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加快“雙一流”建設
日前,教育部正式批復同意我省設立西湖大學。西湖大學將為年輕人創造一個盡情發揮才智的大舞臺,也對我省的創新驅動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省為何要建西湖大學?西湖大學目前進展情況如何?有哪些專業設置?招生要求有哪些?記者第一時間獨家采訪了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逐一解答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記者:“高峰”數量不足、“高原”海拔不高,這是我省高等教育短板的集中反映,西湖大學的設立對浙江意味著什么?
負責人:作為我省的突出短板之一,高等教育制約了我省創新驅動發展,與浙江在全國的地位不匹配,與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匹配,與浙江人民期待在家門口上好大學的愿望不匹配。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用較長篇幅闡述了高等教育在創新驅動中的作用,首次提出要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有3個字詮釋了浙江高等教育發展的緊迫度——“超常規”,明確提出要超常規發展高等教育。
創辦西湖大學是我省貫徹落實國家“雙一流”戰略的決策部署,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我省高等教育資源結構布局,吸引和培養世界一流人才,提升創新引領能力,可視為浙江高等教育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一步。同時,西湖大學的設立也是創新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機制的一項新舉措,對于我國探索政府支持下調動社會力量集聚一流學術人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記者:設立西湖大學的初衷是什么?在前期籌備中,醞釀的過程是怎樣的?
負責人: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充分利用和發揮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高層次人才在創新辦學、助力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作用,2015年3月,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和王堅7位學術知名人士向國家提出,希望申辦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機制的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2015年6月25日,杭州市政府與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簽訂《籌建西湖大學(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西湖大學籌建工作正式啟動。2015年7月,7位倡議人組成了西湖大學籌辦委員會,并注冊成立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作為西湖大學的舉辦方。2016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了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為西湖大學辦學的依托主體和前身。2017年9月1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向教育部行文商請設立西湖大學。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西湖大學建設工作,在各方面予以全力支持。省、市、區各級政府充分支持西湖大學建設,在校區建設等辦學條件方面予以保障,同時在科研平臺、人才引進和辦學經費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省教育廳、杭州市及西湖區政府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班子,協同推進西湖大學的建設發展。
記者:作為浙江百姓家門口的一所高水平大學,西湖大學的辦學定位和目標是什么?有哪些特點?
負責人:西湖大學是一所國家支持下的非營利性新型研究型大學,主要開展基礎前沿科學技術研究,堅持發展有限學科,注重學科交叉融合,著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西湖大學將按照“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致力于集聚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努力為實施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貢獻。
西湖大學以博士研究生培養為起點,著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計劃全日制在校生規模不超過5000人。目前,校際聯合招收和培養工作已經展開。在教育部支持下,西湖大學已與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2017級博士研究生已正式錄取19名;2018級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也已啟動,計劃錄取130名。今后,學校將根據實際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情況,適時開展本科教育。
西湖大學采用基金會籌資的辦學模式,既能有效地保證學校辦學的非營利性,又能發動社會力量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發展。學校辦學經費來源主要為舉辦者出資、辦學收入、競爭性科研項目經費及人才政策支持經費和政府扶持資金等渠道,日常運行經費主要由西湖教育基金會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