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校太過注重學生個人需求
文章稱,中國人堅持集體需求高于個人需求的做法同樣對教育很有幫助。原因很簡單:如果每個人的前進步調一致,就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目標。沒有特例,沒有多元化。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在相反的方向上做得太過,將學生的個人需求凌駕于集體需求之上。有些家長毫無顧忌地把未接種疫苗的孩子送去上學——無視公眾健康——或者請求學校調整開學時間,避免與體育活動安排沖突。
凡注明“來源:參考消息網”的所有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中國人另一個非常勵志的理念是:在學習方面,天才在于勤奮。語文老師知道,只要認真學習認字卡,加上不斷地練習,朱女士的兒子一定能學會3500個常用漢字。他的小學數學老師不會在三位數計算上給任何孩子開綠燈,實際上還會在放學后留下來輔導落后的學生。中國的學校體系哺育出一種中國式堅韌,日復一日地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條——堅持,而非智力或能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研究表明,這種態度讓孩子在課堂上學到更多。根據2014年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針對逾5000名學生的縱向研究,亞洲年輕人之所以學習成績更優,部分原因就是他們相信努力和成就之間的關聯,而“美國白人則傾向于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中國孩子習慣了以努力搞懂難度較高的內容,并且他們相信只要愿意付出,任何人都能成功。
而在美國,當政策制定者試圖推進類似的措施時,往往遭到家長的反抗。
文章稱,美國的教育進程被重視家長權利及不利于學習的態度所阻礙:美國父母要求在無助教育的各種方面賦予孩子優先權,并且當孩子成績不佳時,希望老師在成績單上手下留情。作為一個社會,人們希望從老師身上得到更多,但作為家長承擔的責任卻越來越少。
異國他鄉多年的生活經驗告訴朱女士,當人們學會尊重教育者,并給予教育者應得的自主權時,結果可能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