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扇徐搖清風來
桃花塢蜿蜒小巷,四位姑娘在這里尋訪到人稱“江南扇王”的蘇扇大師徐義林,她們近距離接觸了作為文人“心頭好物”的折扇,一本《徐氏扇譜》凝聚了徐老多年心血,從嚴格的選材標準及繁瑣的制作工藝中,感受到何謂“扇骨如風骨,需豎直挺拔、清峻不阿”。
燕尾扇收腰需要“搒”的技藝才能完成。需將鐮刀狀的刀綁在身上,扇子那些精巧的造型,都是用一把近半米長的刀削出來的。
“刀磨得好、磨得快,切的時候就迅速、平滑。”做之前需要把刀上的一根長帶綁在腰間,用膝蓋抵著刀以穩定,膝蓋上很快被壓出一道道紅印。徐義林說,“我現在年紀大了,腰就吃不消,年紀輕的問題不大。一把扇子造型好不好看就靠你手上的功夫。”
“做這個太辛苦了,所以別人都不愿意學。”徐義林收了十幾個徒弟,現在依舊在做扇子的只有三、四人。“我從業七十年,從來沒有改過行。做扇子是沒有窮盡的,活到老,學到老。”
研墨丹青已忘年
她們拜訪了傳統顏料制作傳人仇慶年,從這位五十三載潛心手工顏料制作的匠人眼中看到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與追溯,在周而復始的時光打磨中詮釋了“經久不變”,研磨丹青再現色澤莊重、流光溢彩的顏料之美。
每一種顏料,都需經選料、敲碎、漂洗、碾磨、沉淀、水漂等多個步驟,耗時數月,才能制成。從堅硬無比的礦石到溫潤細膩的顏料,需要反反復復的研磨。
一塊雌黃石的原料,能用來做顏料的只是一小部分,得先用錘子將有用的部分錘到瓷碗里,變成小石塊。再將敲碎后的石塊,放在特制瓷碗里用石杵碾成粉末。不同原料的研磨時間也不一致,根據硬度有所區分。
“就說雌黃,你猜每天八小時,光是碾磨這道工序要多長時間?”仇慶年停下了手頭的工作問。“一個星期?”“二十天。”二十天每天坐在小板凳上,一圈一圈、周而復始地打磨,是對體力與耐心的極大考驗,也是很多人退卻的原因。“做這個啊有三疼:手疼、腰疼、屁股疼,累啊,所以好多人都不愿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