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南站猥褻女童案”中,網絡上引用的2016性侵兒童的數據,大多來自一個叫“女童保護”的公益組織。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2013年,全國百名年輕的媒體記者聯合發起“女童保護”公益項目。四年來,這個項目已經遍布全國30多個省份,在江蘇南京、淮安、徐州等多個城市也有公益團隊。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2013年各地頻發女童被性侵案件,很多受害者是農村留守兒童,且受侵害女童的年齡越來越小,讓人痛心。所以,這個由全國百名女記者發起的公益組織誕生。2013年,“女童保護”的志愿者們出臺了義務教育階段防性侵專門教案。教案經過20多名一線專家數輪修訂后,修改40多次,最終形成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兒童防性侵教案小學版”,并于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在網上公開發布。目前,該組織已連續四年發布全國性侵兒童調查數據報告。記者看到,在公開報道的案例中,熟人作案的就有300多起,占總案件數量的近七成。其中,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師生(含輔導班等)27.33%、鄰里24.33%、親戚(含父母的朋友)12%、家庭成員10%。在公開的433起案件中,由父親、哥哥、繼父等家庭成員實施性侵的就有30起。“女童保護”特別提示,家庭成員、網友和未成年人實施性侵的案件應引起特別的重視。
唐玉梅是南京“女童保護”團隊的發起人,她告訴記者,目前南京有80多位志愿者,來自南大、南師大、南審、南信大等高校。她從高校畢業后,目前這個團隊由正在南京讀書的王盼雪接管。
“在江蘇做得比較好的,是徐州和淮安。”2014年5月底,淮安市婦聯啟動“春蕾計劃—護蕾行動”。同年,淮安市婦聯與“女童保護”簽訂協議,聯合開展兒童安全活動。南京目前還處在大學生們自己“找資源”的階段。“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就是大家一所一所學校去跑。”
許多曾經受過侵害的兒童給團隊發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這些帶傷的文字里,志愿者們可以大概描述這一群體的經歷:他們很容易罹患焦慮、抑郁;長期嚴重、持續、重復的侵害,可能會令受害人病情加重,并伴有人格改變,特別是女童。
給孩子和家長的提醒
1,當陌生人問路時,可以指路,但不要給陌生人帶路。
2,背心和褲衩遮蓋的地方,不要讓別人觸碰。
3,如果有人要求你脫掉衣服與他視頻聊天,或者拍隱私部位的照片給他,要拒絕。
如果鄰居家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哥哥等總是喜歡來你家里做客,趁你家長不注意的時候摟抱你、親吻你,要表明堅決拒絕態度并及時告訴家長。
4,在周圍人多時,當陌生人故意觸摸孩子的身體時,要堅定有力的大聲喊不要碰我,如果對方還是不肯停止動作,要大聲喊“我還沒到14歲,你想坐牢嗎”,并尋求他人幫助。
5,在人少的地方,或者你自己一個人與對方在一起的時候,有人要對你實施性侵,要冷靜,不要慌,注意觀察周圍情況,想辦法安全逃脫。實在逃不掉時,默默記住對方的長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