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50元生存15天,你打算怎樣過?
近日,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的27名大學生,就經歷了一種這樣的實踐,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說這種經歷是現實版的“余罪”,也有網友盛贊這種做法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經歷。記者通過采訪,還原這起暑期實踐的真實情況。
兜里50元,要么留下要么回家
根據媒體報道,7月15日,27名學生和5名帶隊老師從浙江金華出發,經歷了近24小時的硬座到達北京,開啟了他們為期15天的暑期就業實踐活動。
據了解,參與實踐的學生都是該校大一大二的“95后”孩子,平時一個月的零花錢都有2000多元,暑期實踐只能用僅有的50元,在北京吃、住、行,自己找工作掙錢,生存15天。
在北京,他們統一住宿在北京某高校的一幢快拆遷的宿舍樓里,每天住宿費15元,3天一交。出發前,每個人都被告知,如果在第三天交完房租還找不到工作,起始資金50元就只剩下5元錢,意味著要被“遣送”回去,告別一起“奮斗”的小伙伴們。
工作過程中,有學生步行去上班,最多的時候來回30公里,步數4萬多步,并且需要工作到晚上8點,四人合住的宿舍沒有空調、只有公共浴室,嬌生慣養的大學生經歷著身心雙重疲憊。
經過15天的實踐,當批學生全部通過體驗,部分同學還打工掙錢結余了數百元。
渴了蹭水喝、餓了吃饅頭
記者對參與此次“就業體檢”的學生以及老師進行了采訪。
學生們表示,在那段找工作的日子里,讓他們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渴的時候,去銀行蹭水喝,也有人問奶茶店要冰塊;餓的時候,都是吃著5毛錢的饅頭,艱苦的環境讓我們更加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堅定了繼續奮斗的目標。”學生們說。
22歲的財務管理專業大二學生高煜沛,看起來自信又成熟,他用“先苦后甜”來形容這段時間在北京找工作的經歷。有時要步行2個小時去上班,每天 只能吃饅頭,只有在偶爾掙得多的時候才會吃肉包子。“從未吃過這樣的苦,但是也感受過從未有過的甜,苦盡甘來這種感覺真的很好。”高煜沛說。
隊伍里年齡最小的女生趙潔楠在15天的時間里做了四份工作了,做過餐廳服務員,整理過教育網站例題,派發過傳單,做過早教中心的推廣。“經歷過艱苦,才覺得自己以前還是太不珍惜自己的生活了,我想珍惜兩個字將會伴隨我以后的生活。”趙潔楠說。
此外,每天晚上9點,學生們有一個小型的匯報會,講一講自己一天的經歷以及感受,27名同學圍坐在一起,“有好幾次,幾位學生講著講著就開始抹眼淚了,他們不是抱怨辛苦,而是感悟自己對父母索取太多,也有人說現實比想象中更為艱難,每一天的感悟都會不一樣,看到他們這樣,我十分欣慰。”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團委書記、帶隊老師童必勛說。
該校暑期“就業體檢”實踐活動在2009年就已經開始。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學工部主任阮春峰說:“就業體檢、生存體驗,每個參與者都需要克服 身體的極限,我們的目的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當不少就業學生在抱怨就業難時,其實就業契機就在那兒。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他們擺正自己的心態,練 就過硬技術,體驗工作和生活。”
周佳莼是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法律系2010級學生,現在已工作一年,是溫州大學歐江學院的輔導員老師。回憶起當年的就業體檢,她說:“平時工作也會遇到壓力和困惑,想起自己的這段經歷,覺得這些都是小事。那時候受的苦,都已經變成現在工作的一盞燈,點亮前進的方向。”據新華社北京8月5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璇、王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