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張項目預算表上,隊長楊純和同伴寫下了暑期社會實踐大概需要的經費:路費6150元,住宿費4200元,餐飲費2400元。除此之外,還有問卷印刷、贈送紀念品、緊急事件醫藥費等零碎的開銷共計1.3萬多元。她們的調研課題是“‘互聯網+’對革命老區旅游業的影響”,全隊10名成員需要在山東、江蘇、安徽3個省份進行為期10天的實地調研。
這個暑假,大學生們的社會實踐隊伍將分赴全國各地。7月中旬,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141所高校425名大學生發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5.65%的大學生受訪者參加了暑期社會實踐,實踐過程中人均開銷在500元以下的占53.05%。73.48%的受訪者所在學院或學校設立了專項資助,所獲資助額度低于500元的團隊占62.37% 。
73.48%的受訪者所在學院或學校設立專項資助
楊帆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三的學生。去年暑假,她和其他7位同學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進行了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她們的調查課題為“河南留守務農農民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
據楊帆介紹,整個項目包括立項、審批、實踐3個環節。實踐方向和指導老師由他們自己尋找。實踐期間,團隊共花費3000多元。因為調研結果較好,在實踐完成后,該課題獲得學校假期實踐評比的二等獎,得到了學校2500元的報銷額度。而此后楊帆所在的院系通過評比,也為他們頒發了2000元的獎金。
此后,他們需要將實踐期間開銷的發票提供給校團委辦公室審批,經審批合格后便可以得到報銷,從校方評比到他們領到實際報銷款項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
據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孫保營介紹,學院近幾年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每年暑期社會實踐的報銷及評獎要支出10萬元左右。學院采取項目制,學生先申報項目,提供預算,至實踐結束,再把實踐的成果質量作為評價標準。今年該院系對參與社會實踐的同學給予報銷和獎金雙重資金支持。實踐成果較好的團隊,符合學校報銷要求的食宿費都能報銷,另外學院還會在作品評比后給予額外獎勵。
調查結果顯示,73.48%的受訪者所在學院或學校設立了專項資助,得到過資助的團隊占91.22%。南開大學團委指導教師張璇介紹,今年南開大學的暑期社會實踐按照競標選題類、指導選題類和自主選題類3種形式進行申報。自暑期社會實踐通知發布起,共收到近200支隊伍的項目申請,最終有140余支校級示范隊脫穎而出。在這個暑期他們將代表南開奔赴祖國的近30個省市自治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實踐經費上,根據實踐隊活動主題切合學??傊黝}的程度、實踐地距天津遠近和消費水平以及實踐隊人數和實踐日數等情況區分,為各隊酌情劃撥路費的40%~100%和住宿費的30%~70%。各團隊社會實踐經費具體使用配比將由團隊內部協商。除此之外,學校將給入選團隊撥付活動物資前期準備經費和宣傳報道總結材料制作經費,而各個學院對社會實踐團隊也會有相應的支持。
學校的資助額度難以滿足實際開銷
經歷兩輪嚴苛的考核,楊純團隊的社會實踐項目“存活”了下來。他們晉級為校級扶持隊伍,并獲得1000元的項目資金。這和她們之前1.3萬元的預算相差很遠。
“我沒有想到會這么少。”楊純沒有掩飾自己的失落。她了解到其他幾支隊伍的狀況和她們類似,獲得的資金也只是在預算的20%左右,有的甚至不到10%。
“剛剛通知我們報銷額度的時候,好多支隊伍反映連基本的路費都不能保證”,楊純認為,學校應該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如果不能全額承擔,學校和實踐隊成員各出一半。“去實踐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但是學校的支持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筆者了解到,楊純的學校每年下發社會實踐的資金相對固定,但是學校沒有給出具體的支持金額劃分標準和下撥社會實踐支持資金的總額度。今年的實踐隊伍超出往年約40支,這樣每支隊伍所獲得的資金會比預想的要少,同時下撥給各個隊伍的金額也有較大的差距。在已知的團隊中,多的有6000元,少的有700元,但學校并未予以公示。
調查顯示,46.59%的受訪團隊表示,學校的資助額度不足以覆蓋實際開銷的一半,13.98%的受訪團隊表示所獲學校資助可覆蓋全部支持并且略有盈余,22.58%的團隊表示獲得資助可覆蓋實際開銷的80%左右。
去年暑假,就讀于浙江傳媒學院的王鑫鑫同樣參與了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共有15名成員。在她眼里,這是個“超級燒錢”的實踐。不算往返實踐地井岡山的交通費,小組成員每人均攤了750元左右。“我們的成員來自天南海北,買不到火車票,只能坐飛機,有的人單程機票就上千元。”王鑫鑫介紹道。而飛機抵達南昌后,成員們還要幾經轉車才能到達井岡山。
另外,因為該組成員的作品最終需要參加社會實踐專項行動的評比,所以他們整個項目的實踐過程都很“追求完美”。“為了能在參與的幾百份策劃中脫穎而出通過審核,我們彩印了幾萬字的計劃書,加上后期團隊宣傳光碟、作品錄制等,實際開銷很大。”盡管該團隊也通過借用校方設備等方式節省了一些錢,但是最終的開銷還是不小。
活動結束,他們的實踐成果得到了校級重點立項的第一名,獲得了1800元的補助。“補助是后面發下來的,我們算了一下大概每個人就能分攤100多元,最后干脆聚餐用掉了。”王鑫鑫說。因為他們所申報的項目是校級項目,所以隊員都沒有關注院級的補助。據王鑫鑫的室友介紹,他們所在院系給予假期實踐最多的補助是800元。
浙江傳媒學院會根據學生項目的規模以及社會價值進行評比,并根據評比結果進行補助。而除了給予補助,校方也會幫助學生把好的項目上報各類比賽,“萬一拿獎了也是雙贏嘛。”王鑫鑫表示。
針對校方的補助措施,王鑫鑫表示可以理解:“雖然我覺得1800元還是略少,但是我們學校的補助也算是比較合理了,畢竟隊伍有上百支,確實沒有辦法都補助,況且社會實踐,資金也是我們自己需要考慮的事情,不能總想著學校報銷。”
社會資助成為社會實踐經費的來源之一
在經費來源上,51.25%的受訪團隊表示經費由成員均攤,34.41%的團隊表示學校提供經費支持。同時,8.6%的受訪團隊表示,社會資助成為暑期社會實踐經費的主要來源。
在很多人眼里,“夢之網”是個聽上去就很酷的公益項目。它由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生發起,到無電或是電力不穩定的偏遠地區搭建新能源微電網,為當地人提供必要的供電。兩年的暑期實踐,電機系的學生已在川西高原上的偏遠山村建設了4套太陽能微電網系統,提供了總計30kW的日用發電量。
電機系團委書記徐特威是2015年“夢之網”項目的負責人,他們的實踐地點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木絨鄉新衛村。那里海拔超過4000米,村民全部以放牧為生。學校是罕有電燈的地方,但每年除了夏季,其他時間由于電力供應不穩,全部30名學生早晚上課還需要點蠟燭。
在新衛村的一周里,全部人的手機變“磚頭”,只有一部費用昂貴的衛星電話用以和外界聯系。在接連幾天的大雨里,他們必須克服高原反應,在雨中完成泥地平整、水泥澆筑、支架搭建、光伏板鋪設和室內線路的設計布置。
然而這些似乎都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籌集前期資金。采訪當天,距出發還有9天的團隊仍被新疆項目出現的經費問題所困擾。“夢之網”第三期,他們需要前往新疆喀什及四川阿壩地區進行微電網建設,需要總額大約40余萬元的資金和設備。
“因為項目要做設備,需要硬件。”徐特威解釋,“這基本相當于一個工程項目。”院系和學校對社會實踐提供了大力支持,實踐地在西部偏遠地方的隊伍,都享受雙重硬臥的交通費報銷標準。
“我們的大部分資金和設備來自企業的慷慨支持。”徐特威說。在已完成的兩期項目中,“夢之網”公益項目通過企業贊助和學校支持獲得了總額約35萬元的資金和設備。在團隊成員眼中,如果沒有這些熱心企業的關注和支持,就不會有“夢之網”的延續。
提供贊助的一家北京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則表示,“‘夢之網’是清華大學精品實踐項目,在為偏遠地區服務的同時,也實打實地鍛煉了大學生們的能力,具有非凡的意義。作為一家有責任感、有公益心的企業,我們非常愿意支持這樣的大學生實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