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題目采用了顧城的詩歌憂天,不少學生最顧城理解不夠,但是這首詩歌難度不大比較容易理解。
材料:
我仰望著夜空
感到一陣驚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會成為流星
無依無附地在天宇漂浮
但,我不能
我要拒絕這種“自由”
我愿意做一段樹根
深深地扎入地里
這段材料給你哪些聯想和感悟?請就此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不少于800字。
詩意是如何流逝的
——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題簡評
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福建已經連續四年出這種題型,可見該題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檢測出學生臨場審題的能力。
這道題以一段淺顯的現代詩為材料,先表達詩人擔心失去引力的“驚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樹根作對比,得出詩人自己的觀點:拒絕自由,扎根實地。語言淺顯,主題不新,考生可以不必“驚恐”。
不過,從題目所選用的這段材料來看,有幾個問題尚需斟酌:
其一,流星是失去引力而成為流星嗎?首先,任何物體都受引力所制,地球失去引力,允許假設,但流星恰恰是某優游狀態下的星體受到另一星體的引力牽引而脫離原有軌道,劃過天空,為我們所見,才稱為流星的,所以“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會成為流星”一句不合事理,甚至語義相反。
其二,在天宇中漂浮的自由,和扎根土地的扎實,并非一對相反的概念。“自由”和“限制”相對,如詩中的“引力”的牽制所示;而“扎實”和“輕浮”相對,如詩中的“漂浮”所示。這樣本詩的主題就包含了是自由與限制、腳踏實地和輕浮漂浮兩組關系,而“我要拒絕這種“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樹根”一句就邏輯不清了。
其三,假如有考生認為,我就是要追求沒有引力、沒有限制、無牽無掛的生活,不可以嗎?雖然這種生活難以達到,但不能羨慕、不能追求嗎?莊子不就在追求一種“無所待”的“御風”境界嗎?所以,本詩“我要拒絕這種自由”的立意指向讓那些不茍同材料觀點的考生畏葸不前,有強人所難之嫌。
等等。
本題選用一段現代詩為作文材料,本來可以使國人為之一亮,希望在無趣、無情的高考試卷上留下一點久違的詩意,不料,這段不知出自哪位名家高手的詩歌,不僅極其淺白、缺少詩味,而且還有學理上的缺陷,令人難以卒讀,哪里還能寫出什么詩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