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與認可,國學教育火了,于是,今年暑假,不少家長決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式各樣的國學培訓班或者國學夏令營,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品德修行和傳統文化素養。
形形色色的國學培訓
“我很喜歡這里的氛圍,希望孩子可以學到一些中國傳統禮儀,這種熏陶是很有必要的。”福州市民王女士將5歲的孩子送到了一家全國連鎖教育培訓機構開辦的國學培訓班。
設在福州市玫瑰山莊內的社區國學班今年暑期報名情況異常火爆。“目前已經開辦了2期,一期10天,生源爆滿。”舉辦者張杰透露,“至今還有不少家長要求繼續舉辦下去。”
無獨有偶,不少國學夏令營也得到了家長的青睞。小雨(化名)今年9歲,她的媽媽肖女士為其報名參加了一個國學夏令營。在近3周的時間里,孩子和其他的小營員一起到省外一處深山中,誦讀經典、操琴習武、洗衣勞作。“從夏令營回來,我覺得孩子習慣好多了,而且挺有禮貌的。”肖女士對培訓結果表示滿意。
記者發現,目前校外培訓市場上打著國學旗號的培訓班種類繁多,著實有點令人眼花繚亂:有在家中當面輔導的,有在風景區授課的;有到周末才開課的,也有全日制私塾式的;有只教中文的,也有中英文雙語教育的;有只教經文的,也有教授射箭、棍術、書法、古琴等技藝的……
國學成了掙錢工具
“漢服熱”“古琴熱”……近年來,國學概念火爆了。當這一概念與教育培訓市場嫁接之后,衍生出不少問題。
近幾天,記者通過隨機調查發現:由于沒有標準,校外國學培訓教學內容五花八門,師資力量魚目混珠,有些所謂的國學班甚至不具備辦學資質。國學培訓班里的老師多是半路出家,不少授課教師本身對國學的了解并不深,往往是照本宣科,講點皮毛而已,根本沒有向孩子們詮釋國學的精髓。不少教育機構宣稱開辦國學培訓班,其實就是在其培訓內容中“植入”部分國學課程。由于迎合了家長的需求,相當數量的培訓機構和國學沾邊后,收費不菲,有的夏令營一期課程費用甚至高達近萬元。
在福州市鼓樓區澳門路有家教育連鎖機構,這里推出的國學班目標群體指向3-6歲幼兒,授課內容除了《弟子規》、禮儀知識、拜孔子像、茶道和民間游戲外,還有琴韻、盲棋、書法、國畫、剪紙、篆刻六藝混學,此外,也不乏快速心算、記憶力訓練等智力課程。
記者致電該機構招商部,其工作人員介紹道:“不同于在私塾僅僅是讀經典,我們開發了一套課程,致力于幼兒潛能開發。”一名徐姓工作人員甚至坦言:“現在國學兩字已經成了幼兒園、小學以及培訓機構用來招攬生源的金字招牌。”
記者走訪了福州錢塘小學對面一家自詡為教國學的私塾,其工作人員介紹說:“中午和傍晚放學后,孩子就在私塾里寫作業,從晚上7點開始,上1個小時的興趣班,每周1次繪畫、英語、硬筆書法、手工以及行為規范。我們請了一位研究兒童心理學的老師,通過講解《弟子規》的內容來養成孩子們的行為習慣。”
除了《弟子規》還算是國學的內容,這家私塾實質上就是一所托管機構。
國學應融入素質教育
目前,國學培訓班成立之前缺乏必要的審查,成立之后缺乏有效的約束,已然成了培訓市場上一塊監管的真空地帶。
對此,多年從事國學培訓市場經營業務的張杰也坦言:“國學教育熱起來,這是好事,但是弘揚國學,不能太功利,更不能打著國學的幌子去牟取暴利,到頭來會損害了國學這塊金字招牌。”他認為:“目前,國學培訓市場的確存在著功利化趨勢,而且家長也不了解國學,容易盲從。”
比如,琴棋書畫這些才藝技能,贏得了不少家長的青睞,因此不少培訓機構的國學班都會將此類課程作為“標配”,“家長們很看重成效,這些課程見效快,表演起來也好看”。
國學如汪洋大海,其有著深厚的底蘊、博學的內涵,并非幾天工夫就能學有所成。張杰坦陳:“作為儒學六藝,琴棋書畫只是片段,而且不是精髓。”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因為做人是一輩子的事。”他認為,要發展國學文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國學師資問題。“教授國學的人要有半桶水,才能夠有東西往外倒,否則的話只會耽誤孩子的成長。現在國學老師很難培養,這不單單是教材方面的問題,也與其自身對國學學習能否真正深入有關。”
福州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系主任梁桂芳認為,目前中國的國學教育包括學術層次和素質教育層次等。“純學院派的國學教育畢竟是小范圍的,不具有普適性。”她認為,“要讓國學成為一種素質教育,不能簡單地用才藝去衡量,也不僅僅是上幾節培訓課就可以學成的,家長的言傳身教更為重要,就是要讓國學教育做到‘常態化、家庭化、社會化’。”
面對國學熱,教育者如何才能做得更到位,這是當下社會需要冷靜思考的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