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正在實訓。
育才模式在創新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受到多因素影響的復雜問題。
福建是民營經濟大省,民營企業提供了大部分就業崗位,這是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中國海峽人才市場2023年第四季度就業報告顯示,在進入該市場招聘的用人單位中,民營企業釋放的職位數最多,占比77.18%,其余依次是國有企業(7.94%)、股份制企業(7.02%)、港澳臺企業(3.99%)、外資企業(3.25%)、事業單位(0.63%)。
用人單位對人才的看法,也應該引起畢業生的重視。寧德新能源(ATL)校招負責人說:“ATL需要什么樣的人?第一條是基本功要好,還需有想象力、創新意識;第二條要能夠保持定力。制造業是國家的戰略、基石行業,只有這種扎扎實實的能力,才是競爭對手所無法復制的。”同時,他希望學生們有創新意識,面向未來,與時俱進。
此外,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十分迅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23年以來,新業態、新模式的顯現讓招聘市場煥發出新的生機。比如ChatGPT帶來的大模型“風口”,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讓許多企業涌入這一賽道。在人才需求上,大模型算法、人工智能等人才成為“爭搶”的對象。“AI視覺算法工程師、嵌入式算法工程師等崗位,公司都有一直持續在招聘。”福建奇跡運動體育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陳林曄告訴記者,“嵌入式算法工程師年薪在20萬~40萬元,AI視覺算法工程師年薪大致在26萬~50萬元。”
就業市場的復雜狀況,迫切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之相適應。
“各行各業的企業有各自不同的人才要求,除非類似定向委培等方式,不然很難實現畢業生能力與企業高度契合。企業可為在校生多提供實習、實踐機會等方式,增進互相了解、提升學生技能與企業的契合度。”福建富蘭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人資經理周劍平表示。
為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促進校企融合,增強就業競爭力,記者了解到,省內各高校紛紛在行動。福建師范大學引導二級學院科學定位、辦出特色水平,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福州大學的“紫金模式”、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在深入探索中。
福州大學紫金地質與礦業學院,采用校企聯合“雙導師制”培養學生。結合未來就業的實際情況,把企業工作現場列為學生畢業實習地點,把企業正在實施的生產項目定為畢業設計論文,使畢業生提早熟悉工作區的基礎地質背景與礦床類型、形成機制與成礦規律、開拓類型與選礦特色技術,快速進入工作角色,縮短人才培養期。
“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對接和人才精準培養,完善機制、多元協同精準發力,幫助大學生精準規劃,才能保證大學生精準就業。”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中斌認為,高校需要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反饋機制,將就業大數據全面精準地反饋至招生、人才培養和高質量就業等各環節,根據企業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專業及課程設置動態調整,構建基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招生、人才培養、就業一體化的精準就業體系。
求職學生與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面對面咨詢。
條條道路通羅馬
大學畢業生的性格能力、綜合素質與工作崗位的要求相比較,存在著一個匹配度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對于未來的職業形成合理預期,在當前就業形勢下,也顯得十分重要。
小劉畢業于福建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3月19日,當記者聯系上他時,小劉正在中建八局一公司位于福州晉安區的項目工地上,擔任助理質量工程師(實習)。“大學畢業時,我確定了未來方向,到施工單位去工作。因為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在就業方向上也繞不開施工單位。”他坦言,“而且我覺得,我不怕吃苦,進入施工單位就業并沒有什么不好的。”
對于很多同學考公考研,小劉談了他的看法,他說,無論是考公考研,還是到企業、工地工作,都是不錯的選擇。沒有最好的職業,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每個人的性格和經歷都不同,選擇自己喜歡的賽道,過自己理想中的職業生活,這樣就很好了。
這正所謂,思路一轉天地寬。2023年,在永泰縣嵩口鎮出生、成長的大學生林露露返鄉創業并作出突出業績,獲得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聯合頒發的2022年度“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
林露露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2014年還在讀大三的她,加入了臺灣“打開聯合”團隊,參與了嵩口古鎮的建設和業態規劃,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2015年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嵩口,參與運營文創概念店“打開嵩口”和“松口氣”網紅客棧。
林露露告訴記者:“當時想要返鄉創業,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他覺得,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沒有去城里工作,而是回到農村,太讓人費解了。然而,我心里一直有個聲音: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隨著事業發展,她先后當選為嵩口鎮龍湘村村支書、龍湘村村委會主任,實現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看到女兒的成長,父親也慢慢理解了林露露的選擇。
2023年,林露露在福州投資創辦了一家釀酒廠,目前以家鄉的青梅為原材料,釀造出第一款青梅威士忌。3月21日,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家工廠采用現代化生產,產能比手工作坊高出許多,我就是想要通過科技的力量,提升家鄉特產的附加值,將來,會投入更多時間到釀酒廠,嘗試打通鄉村全產業鏈。”
林露露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讓更多的學弟學妹樹立回鄉發展的信心,為鄉村振興而努力。她說:“我想要做一粒微小的豆子,帶動更多的微豆在廣闊鄉村的土地上扎根、發芽,一起破土而出。”
確實如此,沒有最好的職業,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海峽教育報記者 林密 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