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我省有關部門下發的《關于實施“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的通知》提出:“逐步構建以行業(企業)與學校二元主體、學徒與學生二元身份、師傅與教師二元教學、企業與學校二元管理、企業與學校二元評價、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二元證書、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二元學制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為主要目標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這是建立在教育部現代學徒制核心思想上,靶向我省職業教育中積重已久的校企合作痼疾,為推動我省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
二元制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是破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困境的有效途徑,也是不斷增強院校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二元制校企協同育人通過創新教育理念,搭建由職業學校、企業構成的二元人才培養體系,把“需要工作的人變成工作需要的人”,充分體現了學校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跨界融合的天然屬性。二元制模式下通過校企共同開發科研平臺、共同制定培育目標和標準、共同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編寫教材、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共同建設實踐基地、共同實施實踐教學方案、共同指導畢業設計、共同評價教學質量、共建助學等的實質性合作,實現教師科研下企業、加工項目進課堂、師徒方式傳技能、學生在學如上崗的轉變,完成職業院校服務社會、惠及學生、發展教師的職能。
由于我省職業教育仍處于市場發展的初期階段,校企協同育人在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四個方面不斷呈現發展中的新問題,具體表現在:各地校企合作法制建設較為薄弱,校企合作的教育規范和標準不成熟,各級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不足,導致校企合作在經費投入和保障機制、監督評價機制方面不完善;行業對校企合作的監督機制尚未建立,對職業教育協調指導作用不大,在崗位標準、課程標準等的制定中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由于企業缺乏戰略發展理念,轉型升級尚未完成,缺乏參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動力和內驅力,在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課程開發以及實習實訓等環節中處于被動狀態;學校校企合作發展機制不健全,大部分學校技術服務能力弱,難以發揮引領行業發展作用,難以吸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上述原因導致現行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無法實現校企深度融合,難以培養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要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此,必須著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我省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健康發展。
專業群與產業鏈主動對接。要主動將專業建設納入地區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區域產業鏈系統調研人才市場,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行業需要、人才培養要求等合理構建專業體系,使專業建設和區域經濟建設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科學系統的“專業—產業”鏈,并通過加強專業間的交叉與滲透,實現專業群與區域產業鏈的有效對接。
培養模式與工學結合緊密相連。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積極探索定向培養、聯合培養、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科學指導、分類培養、自主選擇的培養機制,綜合考慮專業、師資、課程和基地等人才培養要素,構建適合二元制的培養體系。
課程體系與行業標準密切對應。要以產業技術進步為主線驅動課程改革,對課程設計以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為主,提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吻合度,構建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課程群與課程模式。實施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項目教學模式,著力于提升學生面向市場的技術應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實踐教學與技術技能深度融合。要統籌校企實踐教學資源,有效利用企業研發、生產和培訓基地,加強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實踐中心以及生產性實訓室基地、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搭建融教學、培訓、生產、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構建實踐教學、技術培訓、技能鑒定、技能大賽、技術開發五位一體的共享性實踐教學模塊,并注意與職業標準、崗位要求對接,與典型任務對接,與工作過程對接。
雙師隊伍與企業共建共享。要加大力度培養和引進一批指導教學的“雙師型”教師以及指導生產教學的“生產型”教師,形成初級、中級、高級人員相結合的合理的師資結構。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培養,有計劃地選送一部分中青年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掛職工作、實地考察或培訓。鼓勵相關院校從行業、龍頭企業中聘用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以及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建設一支以行業、龍頭企業骨干為主體,比較穩定、可動態更新的兼職教師隊伍。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校企共管。按照“兩個主體、兩條主線、兩個結合”的構想建立二元制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所謂兩個主體就是學校監控與企業監控并行,學校作為監控主體,要做到培養過程監控制度化,強化教師責任主體意識,從培養的目標、標準方向對培養效果監控評估;企業作為監控主體,要做到培養標準職業化,從培養方案制定到實訓實習過程,嚴格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進行評價。所謂兩條主線就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起監控。所謂兩個結合,就是校內評價要與校外評價結合。校內教師主要對教學管理和理論學習進行評價,校外企業主要對學生的實習實訓和畢業生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社會中介組織主要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整體效果進行評價,畢業生主要對所在學校的整體培養效果進行評價,相關政府組織主要對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進行綜合評估。
(作者為福建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