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全英文圖書和看美劇
我的高中是青島二中,一所以素質教育著稱的學校。當時我所在的班叫做直升班,可以理解為重點班吧。在這樣的班級里面,我只是一個不愛學習、有點小聰明的孩子。最初兩年似乎過得無憂無慮,也沒有太多印象深刻的事情。要說對我影響比較大的經歷,大概就是在英語學習方面打下的基礎了。
媽媽在我小時候就致力于培養我對讀書的熱愛,并盡全力滿足我大量看書的渴求,所以這種習慣延續至今。小時候看很多小說,但是逐漸發現中國的“名著”確實精彩,文筆精致,情節引人,而那些所謂的外國的“名著”卻往往比較枯燥無聊。后來長大了,才逐漸明白這只不過是翻譯的問題。
如今我做過一些翻譯工作,深深體會到譯員的無奈之處。在一種語言里面精妙無比的表達,往往很難100% 轉換到另外一個語言體系當中。而看一本質量平平的譯著,就好像霧里看花,錯過了諸多精彩。二中雖然是個高中,但是硬件設施非常完備,校園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里面有一大架子都是全英文圖書。像《巴黎圣母院》、《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等,雖然我早就看過中文版,但是原著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我天天抱著這些書看,甚至上課的時候也裝模作樣的偶爾抬頭看看老師,繼而低頭繼續看書。我看書的速度極快,很多時候一天就可以結束兩本。直到高二結束,一大架子書全部搞定。這時候我并沒有看到我英語考試的成績有絲毫進步,因為本來也不是抱著學英語的目的,所以也就無所謂了。
另外,當時我們班不少人在準備出國留學(微博)考試,像托福、SAT等等,覺得他們單詞量很是嚇人,不過我倒是樂得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體會故事主角們的喜怒。
我從閱讀中所得的益處什么時候才體現出來呢?高三剛剛開學,我抱著打醬油的心態參加了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反正全校都要報名。只不過沒想到的是,竟然連闖幾關,拿下了全國一等獎。當時我的感覺就是,那些大牛集體發揮失常,讓我這個“醬油黨”撿了大便宜。
當時山東省一共33 個全國一等獎,這些人再拎出來參加一個決賽,我的周圍牛人無數。整個比賽聽說讀寫四項全考,最后竟然拿了山東省十佳—這個比賽的最高獎。
除了大紅證書,獎品大牛津字典,一套書蟲系列,還發了個大“水晶”獎杯,貌似是玻璃做的還被我打破了一個角……總之,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個獎杯。
從那時起,我才略微意識到,哦,好像我的英語是比別人強那么一點點?不過,我從沒把自己當成牛人的一員,因為那時候詞匯量貧乏得很,說好聽點能到5000,但是其實肯定到不了。
到了高三下學期,我開始感到高考(微博)的緊迫,針對高考學了半年。所以在英語這方面,我的腦子里面其實有兩個體系,一個是自然學習的產物,另外一個是專門用來應付中國特色英語考試的體系。
我整個學英語的過程,相當于沒有接受多少中國式英語教學。一方面因為不喜歡聽課,另外就是喜歡自娛自樂。中國學生大多是很典型的啞巴英語,這一點甚為可惜。很多人問我為什么可以既沒有繼承中國英語教學的弊端,又考好中國特色英語考試,就是因為兩個體系同時存在的原因。
在高中,除了大量看書之外,我還瘋狂的追美劇。老友記、八卦天后等等這些,周末在家全都黏在網上看。為什么喜歡呢?因為極其羨慕美國人那種自由灑脫幽默的生活方式,還有率性純真的性格。比起我們周圍充斥的小傷感,小情緒,小羞澀,好了太多太多。美劇追得就是一個“爽”字!
不過,我一直都反對用美劇練習聽力。很多人說我們不應該看中文字幕,要么就是一集美劇反復聽幾十遍,直到全部聽明白。但是,我始終崇尚學習應該遵循人性。像看美劇這么快樂的事情,竟然要用來練聽力?
如果說毀掉一首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當作鬧鈴,那么我認為,毀掉一部美劇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來練聽力。我看美劇的時候,從頭到尾全都是看中文字幕的,從頭到尾都是在看搞笑的情節,僅此而已。
不過有人就會說,我也喜歡追美劇,為什么聽力口語還是提高不了呢?我考慮了一下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我覺得標準的美音真是好聽,說起來就好像音樂在流淌,一個飽滿的卷舌音,句尾自然上翹的音調,都好像是藝術。所以久而久之,就喜歡在心里模仿幾句夸張的句子,其樂無窮。
總之,在聽力口語方面,我沒有經過任何系統的訓練,沒有經過任何痛苦的學習過程,就達到了現在的水平。
后來登上新東方托福的講臺,有一次在課上偶然間提到我學英語的經歷,有同學問到,看英文原著的時候遇到不會的詞,要查字典嗎?當然不要啦!查字典這種行為是多么影響我讀小說的心情啊!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看中文的文章的時候,偶爾遇到自己不認識的字難道也要搬出字典不成?遇到不會的,猜唄。猜不出來,直接跳過唄。反正不影響我看故事就好了嘛。不過久而久之,那些比較常用的詞出現次數多了,想不記住也難了。所以,大學之前沒怎么費勁背單詞,詞匯量也完全可以應付高考。因此,無論是我自學或是教英語,我始終崇尚興趣的發展。因為最好的學習,就是無意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