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2月24日晚,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舉行。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Domee Shi)執導、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制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的動畫短片《BAO》(包寶寶),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
短片不到8分鐘,沒有一句臺詞,講述了一對母子之間的“相愛相殺”的故事。短片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中國式親情”的討論。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里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那顆自以為對孩子好的心。(文章結尾可觀看完整視頻)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美國大頭媽媽、心理嚴選、動畫學術趴。由“藍橡樹”綜合編輯整理,轉載需注明來源。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一、
短片一開始,我們就看到了令人熟悉的傳統中式室內擺設,還有更為令人熟悉的傳統中式夫妻關系:妻子做早飯,丈夫匆匆吃完出門上班,兩人的唯一溝通橋梁就是食物——桌上的一籠包子。
妻子一個人在家,感到十分孤獨。突然間,她親手做的一只包子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寶寶。
包子慢慢長出手腳和身體,媽媽驚喜地把包寶寶認作自己的孩子。
正如所有初為人母的媽媽一樣,這位華裔媽媽把包寶寶當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細心喂養,百般呵護,生怕他受到一點點的傷害。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媽媽發現包寶寶的世界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母親在打太極,包寶寶卻偷偷溜走,去和兩個男孩踢足球;
他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想讓媽媽聽見;
他和朋友去玩,無視媽媽精心準備的大餐;
......
媽媽做的一切,固然是不希望包寶寶離開她、擔心他受到傷害,但是包寶寶“不領情”。
原本親密的母子,鬧起了矛盾,包寶寶久久不回家,母親變得十分沮喪和無助。
直到有一天,包寶寶找了個老外未婚妻,決定離開家生活。
媽媽一氣之下把女孩關在門外,阻止包寶寶離開。然而,包寶寶鐵了心要走,怎么也不肯留下。
在憤怒情緒支配下,媽媽含淚一把將包寶寶吞吃入腹,隨后跪在地上痛哭。這個情節極富震撼力,迅速將短片的思想升華至一種大格局——母親用愛養育了子女,卻也有可能用愛將子女吞噬。
或許有人覺得“吃人”的片段很恐怖,而這種會傷人的愛,卻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正如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言:“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雛鷹離開巢穴,方能學會振翅高飛。父母子女一場,終究是漸行漸遠的旅途。
二、
該片導演石之予(Domee Shi),是皮克斯史上首位女性導演。這部短片的故事亦是根據她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
生于重慶,長于加拿大的石之予,曾在被稱作“動畫設計師的搖籃”的謝爾丹學院學習動畫節目制作,并于2011年6月成為皮克斯的實習動畫分鏡師,不久后就正式受聘成為《頭腦特工隊》的分鏡師,隨之搬到了加利福尼亞。
獨生女兒的離家,讓石之予的父母第一次感受到了分離的焦慮。
“在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把我看作手心里的小包子,不允許我亂跑,也不允許我離開他們的視線。”石之予回憶道,“當我真正的離開家以后,這種轉變讓他們很難適應。”
父母的“過度保護”讓石之予有些難受,但是當她真正長大了以后才發現,父母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愛她的具體表現。
特別的成長經歷成為了石之予靈感的源泉。2014年前后,她萌發了以包子為角色創作一部短片的想法。包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每到節日,石之予的母親都會做。而“包”又諧音同“寶”,巧妙地寓意為母親的掌上明珠。
就這樣,一位空巢母親和一個古靈精怪的包子的奇幻故事,橫空出世了。
石之予努力在動畫的細節中盡可能地展現了亞洲文化的特色:墻壁上的合照中人物身著中式服裝,裝飾物是中國特有的“福”字日歷,木質桌子,藤椅,紅色的釉瓷碗等等。
作為一名華裔加拿大人,石之予希望盡可能地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家庭環境,恰好美術指導又是一個華裔美國人,他們合力將場景盡可能完善。
短片中有一個片段是母親為了哄小包子,給他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其中的菜就有麻婆豆腐,水煮魚等。石之予表示,她很喜歡父母給她做的這些菜,所以還特意帶著團隊去四川學習川菜的做法。
為了把Bao做到最好,石之予還請了媽媽來辦公室,教大家做餡料、搟皮、包包子,讓同事們有機會準確地捕捉面皮和肉餡兒的肌理。
石之予媽媽曾經說過:“好希望把你塞回肚子里,這樣就一直知道你在哪兒。”
亞裔的家庭文化在歐美并不是主流,所以也有人不贊同短片所傳達的價值觀,認為影片的結局有點滲人。皮克斯內部提案時大家也曾擔心,“太黑暗或太詭異的劇本,需要特定文化背景去理解。”
但《頭腦特工隊》的導演、石之予的導師Pete Doctor則力挺這個“有點奇葩”的劇本,最終讓石之予心中最初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
三、
很多觀眾把這部短片的主體部分看成是媽媽做的一場夢,我卻不這么認為。
在這位母親的眼里,孩子就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弱不禁風的“包子”,自始至終,這個“包子”都是母親眼里兒子的形象,而并非兒子真正的樣子。
直到有一天,在母子之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劇烈沖突后,不愿放手的母親把“包子”吞進肚中,卻反讓她看到了兒子真正的模樣——他是一個成人,一個有血有肉的、獨立的個體。
在母親眼里,“包子”變成了“人”,與此同時,她也終于學會了放手和尊重。
大抵來說,《包寶寶》描寫的是中國家庭關系的一種普遍現象。在這種現象里:父親常年缺席,仿佛并不存在;母親以孩子為生活全部重心,以至于迷失自我;孩子則因時代和文化語境的隔閡,從精神上與父母漸行漸遠,迫切想要離開原生家庭。
短片所傳遞的內容十分有針對性,導致很多西方人看得不知所云,亞洲人卻覺得十分觸動人心。
白人觀眾:
亞裔觀眾:
觀眾們對同一部電影有著如此極端化的反饋,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中西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比如,
在中國,如果孩子想追求一個相對來說不切實際的夢想(比如五音不全卻想當歌手),那么這個孩子的夢想肯定會被無數次冷水拍滅。
而在美國,他的身邊會有數不清的老師和朋友鼓勵他通過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所以在美國,除非孩子十分沒有主見,否則一旦親子觀念起了沖突,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被父母制約的可能性非常小。
同樣的,從物質層面來看,美國社會主張成年的孩子經濟獨立。孩子一旦成人,家長可能就不會在物質上繼續付出了,甚至學費都讓孩子自己打工去掙或者自行貸款。
而在中國,父母們卻為孩子的工作、住房、婚姻、養育子女之類的大事小事操碎了心,生怕自己付出得不夠多。
普遍受到西方文化滲透影響的中國孩子們,越來越向往自由自主,而父母沉重的愛卻成為了孩子高飛的枷鎖。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在于:中國家長無暇對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自立技能進行培養,孩子們想自主卻又無法自立。
中國家長望子成龍又護子心切,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太多,埋怨子女不領情;子女反認為家長管太多,極盡所能想掙脫父母的束縛。
如最近頻上熱搜的《我家那閨女》,焦俊艷作為未婚獨立女性,明確跟家里人說過自己單身很幸福,“我現在處于一個很平靜的狀態里,可能過個兩三年發生了變化,但目前是比較平靜的。”
然而不結婚不生子,在焦爸爸看來就是“異類”,“結婚生孩子是人生這個階段必須要經歷的事情,要早一點,否則人生就不完美。”
中國文化崇尚孝道和長幼尊卑。因此,中國家長很容易在親子關系中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在父母眼里,孩子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產物。他們無法學會把子女當成平等的個體來看待。在父母眼中,“包子”永遠都是包子,無法變成“人”。
殊不知,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對等的尊重就不可能進行順暢地溝通,也不可能通過換位思考來互相理解。而這些恰恰是孩子們最需要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東西。這可能也是如此多孩子在看短片時被深深觸動的原因。
要改變這個現象的關鍵,除了子女應做到自重自強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逐漸放開手,給他們學習自主自立的機會,最終把他們當作和自己平等的成人來對待。
正如泰戈爾說的:“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91屆奧斯卡金像獎完整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綠皮書》
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羅馬》
最佳男主角:拉米·馬雷克《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女主角:奧利維亞·科爾曼《寵兒》
最佳男配角:馬赫沙拉·阿里《綠皮書》
最佳女配角:雷吉娜·金《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最佳原創劇本:《綠皮書》
最佳動畫長片:《蜘蛛俠:平行宇宙》
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
最佳外語片:《羅馬》(墨西哥)
最佳剪輯:《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攝影:《羅馬》阿方索·卡隆
最佳視覺效果:《登月第一人》
最佳音響效果:《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音效剪輯:《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藝術指導:《黑豹》
最佳服裝設計:《黑豹》
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副總統》
最佳配樂:《黑豹》Ludwig Goransson
最佳原創歌曲:“Shallow”《一個明星的誕生》
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
最佳真人短片:《皮膚》
最佳紀錄短片:《句尾》
最佳改編劇本:《黑色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