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在福建》采訪實錄中,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始終注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親自為福建擘畫生態省建設藍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福建生態省建設。學習采訪實錄后,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紛紛表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不移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大膽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推動生態省建設邁上新臺階。
福建持續探索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并進
做好綠色發展的“優等生”
不忘囑托,傳承綠色之路
日前,我省發布2019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優、領先全國。其中,全省主要河流水質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6個百分點;全省9個設區市PM2.5年均濃度24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濃度低三分之一;森林覆蓋率繼續居全國首位。
作為生態優等生,福建再次交上了一份全優答卷。而這,源自多年來一以貫之的生態定力。
時間回到20年前。
“建設生態省,大力改善生態環境,是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是一項造福當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積極推進。”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向全省干部群眾發出號召,作出了具有跨世紀意義的戰略抉擇。
成立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開啟福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生態調查;成為全國首批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出臺《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木蘭溪綜合治理……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福建生態省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依舊牽掛著福建生態省建設,并多次就福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諄諄叮囑,殷殷期盼,振奮人心。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也是踐行這一重要思想的先行省份。”省發改委主任張燦民說,多年來,福建干部群眾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省建設的戰略部署和對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結合起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綜合試驗,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的殷切希望轉化為實際行動,矢志不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創新先行,精耕改革試驗田
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我省廈門市、南平市兩個案例分別位列第一、第二,入選全國十個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典型案例。
廈門通過開展陸海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保護,以土地儲備為抓手推進公共設施建設和片區綜合開發,提升了生態價值,促進了土地資源升值溢價;南平市探索推廣生態銀行模式,將分散的自然資源使用權和經營權集中流轉并進行專業化運營,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向改革要動力,向生態要紅利,福建馳而不息。
“2016年,中央批準福建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要求福建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為完善全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為美麗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張燦民說,福建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作為新時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親手擘畫生態省戰略藍圖的重大舉措,把制度創新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主線,在體制機制創新、制度供給、模式探索上下功夫、求突破,不斷推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驗成果。
率先實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建立經常性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深入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正從八閩走向全國,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貢獻福建智慧。
“經過近五年持續探索,目前試驗區38項重點改革任務均已制定了專項改革方案并組織實施,莆田市木蘭溪生態文明建設、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司法等22項改革經驗向全國推廣。”省發改委副主任張福壽說,福建將對標對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在更高起點上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進一步聚焦制度短板、聚焦群眾獲得感、聚焦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
協同共進,賦能高質量發展
再過一個月,鐘永民家林下套種的紫靈芝就能采收了。他估計,好山好水孕育出來的靈芝,將帶來超過30萬元的收入。
“不砍樹也致富。”武平縣民主鄉立強靈芝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鐘永民說,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林下種植,帶動貧困戶增收。目前,合作社靈芝種植規模超500畝,帶動了1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鐘永民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近年來,“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持續深化改革,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藥、林菌、林花、林畜、林禽、林蜂等林下經濟,以及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至2019年,全縣累計培育林業新型經營主體110家,參與林農約3萬戶,戶均增收約5萬元;接待森林旅游245萬人次,實現森林旅游收入10.6億元,實現林業總產值75億元。
這場從山下走到山上的改革,讓荒山育成綠山,讓農民捧上“金山”,讓發展有了“靠山”。
“福建全力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路徑。”張福壽說,圍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福建持續探索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加快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全鏈條,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模式,綠色發展動能進一步增強,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并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9%,主要指標增幅保持全國前列,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生態建設永遠沒有句號。張燦民表示,我們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繼續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按照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堅定不移沿著生態省戰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生態福建”,進一步把福建生態文明建設得更好,把福建建成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示范區。
今日論壇
讓生態優勢永續
王志賢
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這一優勢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生態省建設藍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福建生態省建設,全省干部群眾接續奮斗取得的。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也是踐行這一重要思想的先行省份。多年來,我省干部群眾奮勇拼搏、開拓進取,在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走在全國前頭,創造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保持全國前列。生態環境優勢,讓百姓享受到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生態福利,讓企業發展有了生態優良的競爭優勢,生態美已成為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和強大助力。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態優勢,持之以恒建設生態省,讓生態優勢永續。
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仍有很大潛力。讓生態優勢永續,要堅持綠色發展,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積極建設生態文明先導區,堅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提升城鄉面貌品質,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讓八閩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發揮更大的作用。(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張增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