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養了28年豬的燕永發把家中的豬圈改建成一塊小菜地,每天種菜除草的他和其他養豬戶一樣,把自家的生豬全部送進了村中的生豬養殖基地。“把豬送到基地養,家里環境變好了,我們的養殖方法也更科學,挺好!”提到自己養豬的變化,燕永發黝黑的臉上總會掛滿幸福的笑。
今年50歲的燕永發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哈達圖淖爾村,是村中出了名的“養豬能手”。2012年,燕永發率先在村中大規模養殖生豬。“那時候一頭豬能賣差不多3000元,在家安心養豬的收入比我在外面打零工掙的錢多。”燕永發說,經過多年的發展,他的生豬養殖規模逐漸擴大,規模最大時他家有300多頭豬,2019年家庭收入超過30萬元。
和燕永發一樣,村中養豬的人家逐漸多了起來,哈達圖淖爾村也成為附近有名的“養豬村”,村民因養豬而增收致富。
養了豬,致了富,可村中的衛生環境卻一天不如一天。“我們每家都有豬圈和糞池,整個村子都是臭烘烘的,平時我們身上也都是養豬的味道,去親戚朋友家做客前都得好好收拾自己,洗兩遍澡都覺得洗不掉身上的味。”燕永發說,每年夏天都是他最頭疼的季節,因為家里不能開窗戶,一開窗滿屋都是豬糞的味道,特別折磨人。
為改善鄉村環境與衛生條件,更好地幫助村民科學養豬,2019年底,哈達圖淖爾村建起占地12000平方米的萬頭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如今村中已有60戶生豬養殖戶將自家生豬送到基地飼養,而原來各家各戶房前的豬圈也全部被改造成小菜地、小果園。
“統一提供豬仔、統一專人管理、統一飼料供應、統一疫病防治、統一屠宰、統一分割銷售、統一糞便處理,基地的‘七個統一’不僅讓村民養豬方法更科學,也有效降低了他們的養殖成本。”哈達圖淖爾村黨支部書記呼麗說,“旗里幫我們找市場、擴銷路,鎮里的科技特派員幫我們做生豬疫病防治,科學系統的生豬養殖讓我們村養豬的抗風險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呼麗表示,基地里磚瓦結構的豬舍每平方米800元的建設成本由政府和養殖戶分擔,養殖戶只需交300元左右,每頭豬每年的管理費只有8元,村里的貧困戶可以免費使用場地。
燕永發算了一筆賬,相較于過去分散養殖的多種弊端,盡管在基地養殖有少許費用,但總體上自家的養殖成本還是下降的,每頭豬的養殖成本平均降低300元。“現在基地賣豬都是按豬的部位賣,不同部位有不同價格,賣一頭豬能比過去增加200元的利潤。”燕永發樂呵呵地說,省下來的錢就是自己多賺的錢,現在自己每天只需去基地的飼料房準備飼料,養豬輕松了不少。
過去村里臭烘烘的養豬怪味也隨著養殖基地里專業化糞污處理系統的建成而得到解決。“通過糞污處理系統,豬的糞便會被處理成沼渣、沼液和沼氣,前兩者是優質的肥料,而沼氣轉化成為電能后,可以并入電網銷售。”伊金霍洛旗副旗長蘇俊杰介紹說,這樣的循環發展模式不僅可以改善鄉村環境,也能提升村集體經濟的收入。
從過去家門前的簡易豬圈,到如今基地里干凈寬敞的磚瓦棚圈,養豬環境的改善讓哈達圖淖爾村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味道”。“村子里不臭了,我家夏天敢開窗戶了,掙的錢也比以前多了,現在的日子真是像蜜一樣甜。”燕永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