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逛廟會、看社火、賞花燈、聽戲曲......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在全省各地爭相登場,讓人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黃河新聞網特別選取了與春節文化相關聯的部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就由三晉小生帶著你,一起來看看和春節有關的“非遺”民俗文化。
1、晉北地區
三晉小生: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各地均逐漸形成了獨特地域的民俗習慣,先來看看晉北地區春節期間這些有著濃郁邊塞風格的“非遺“吧!
北路梆子
過年看大戲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晉北地區常看的是北路梆子(國家級非遺),又名“上路戲”,大約形成于16世紀中葉,19世紀初葉已趨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陜西北部,是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中國戲曲劇種之一。北路梆子的發源地正是在雁門關以北的大同一帶。
云勝鑼鼓
無鑼鼓,不新年!云勝鑼鼓原名得勝鑼鼓,起源于大同北面四十公里的得勝口一帶。古代大同,戰爭頻繁,軍隊出征、還朝皆從此處、經過。每次得勝歸來,則由一名德高望重長者率領民眾在得勝口敲鑼打鼓,熱烈歡迎凱旋將士,故稱之為得勝鑼鼓。后來它在云州(大同)地區廣泛流傳,因而改稱云勝鑼鼓。
朔州秧歌戲
獨特的朔州秧歌是融武術、舞蹈、戲曲于一體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形式。早期為廣場、街頭的秧歌舞隊表演,在宋代加入了武術成分,清代后期又加入故事內容,現在以舞蹈和戲曲兩種藝術形式活動于民間。以舞蹈為主的秧歌稱為“踢鼓秧歌”,以演戲為主的秧歌稱為“大秧歌”。
晉北鼓吹
晉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東部地區的傳統吹打樂。據有關史料記載,鼓吹起源于漢代山西北部。北魏時期開始流傳。隋唐時代與散樂結合后,逐漸作為民間吹奏樂被普遍應用于歲時節令、慶典祭祀、婚喪社火等民俗事項中。到明清趨于成熟,晚清盛行。
2、晉中地區
三晉小生:晉中呂梁一帶,與陜西隔河相望,于是便少不了一些豪放在里面。
晉劇
晉劇,也叫中路戲。因興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傳外地后,被稱為山西梆子,后改稱晉劇,也被稱之為中路梆子,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臨縣傘頭秧歌與大嗩吶
臨縣傘頭秧歌產生、流行于臨縣,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秧歌,又稱“陽歌”,在當地俗稱“鬧會子”“鬧紅火”“鬧陽歌”。
臨縣大嗩吶是當地吹打行的主要樂器。是山西省的傳統民俗音樂。其不僅傳承了陜北大嗩吶粗獷、豪放、音色激亢的一面,又吸納了晉川小嗩吶清秀、明快、委婉細膩的特征。
風火流星
風火流星是一門融雜技與武術為一體的傳統民俗社火表演藝術。其源于何時何地已無從考證。有人說,它源于傳統民間雜技的水流星;有人說,它源于武術中的流星錘。
清徐徐溝背鐵棍
清徐徐溝背鐵棍是一項山西省晉源縣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清徐”和“徐溝”都是地名,“背鐵棍”就是一個人背后豎一根鐵棍,舉一個演員,隨著背鐵棍演員的步伐起伏,鐵棍上的化妝演員就會飄舞起來。“背鐵棍”又名“抬閣”、“走閣”,山西從南到北均有分布。
3、晉南地區
三晉小生:晉南地區古稱“河東”,文脈自成一系。無論是鼓樂還是戲曲,均有著數千年的積淀,其中的威風鑼鼓更是“威風八面,享譽全球。”
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于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由于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于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的發展中,吸取不同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終于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鼓”。
天塔獅舞
天塔獅舞又稱獅子上板凳,是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傳統舞蹈。相傳始于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以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點而被譽為華夏一絕。
蒲州梆子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
稷山高臺花鼓
山西稷山高臺花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鼓樂舞蹈,源遠流長。相傳遠古時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檣,開啟了中國農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來,人們沿用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豐登。由古代河東地區傳統的稷山花鼓發展演變的稷山高臺花鼓,賦予了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新的生機。
4、上黨地區
上黨, “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春節也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戲曲傳統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山西西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歷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
上黨落子
上黨落子,是流行在山西東南部的戲曲劇種。原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個支流,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當地語言,民歌相融合,逐步發展為具有上黨鄉土風貌的劇種。由于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別受到上黨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響,因而在清光緒年間,上黨落子形成南路、西路兩個藝術流派,后兩者在藝術上又相互進行借鑒和吸收、逐漸統一了風格。
澤州秧歌
澤州秧歌是一種流行于晉城市全境的傳統戲曲劇種。因晉城市古稱澤州府而得名。又因發源于高平東部,也稱高平秧歌,陵川人稱府腔秧歌。清末已流行。演唱時用鑼、鼓、鈸等按節拍,無絲竹樂器伴奏,故又名“干板秧歌”。
上黨八音會
上黨八音會是一種傳統民間吹打樂,在山西省東南部于長治、晉城一帶廣為流傳。其形成發展于元明之際,成熟興盛于明末清初。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主要使用鼓、鑼、鈸、笙、簫、笛、管等八種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