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福建面臨轉型之痛:一方面,亞洲金融危機使GDP連續20多年保持年均13%以上增速的福建,速度急剎;另一方面,傳統工業發展中伴生的污染問題,讓這個人均耕地全國最少、自然災害頻發的沿海省份,面臨空前的環境承載壓力。
下一步發展怎么走?面對發展新形勢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如何強省富民,需要更深沉的思考,需要創新發展思路。
“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使八閩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2000年,習近平及時、清醒地向全省干部群眾發出號召。
正是循著這樣的理念,習近平縱覽全局,俯察大勢,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為福建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抉擇。
2001年,省政府成立習近平任組長的生態建設領導小組,開始了福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調查。
2002年1月23日,習近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建設‘生態省’,大力改善生態環境,是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是一項造福當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積極推進。”編制《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也提上日程。
“當時不少人連生態是什么都不清楚,甚至有人認為搞生態建設會影響經濟建設。在這種背景下,我省提出生態省建設,是相當有戰略眼光和前瞻性的。”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曾參與福建生態省建設前期調研的專家王開明說。
從改革開放到世紀之交,盡管福建取得年均13%以上的GDP增長,但此前由于兩岸對峙、國家投入極少,到2000年福建GDP總量仍不足4000億元、財政總收入不到370億元。
“以這樣不算雄厚的實力制定如此宏大的戰略規劃,的確顯示了決策層對生態建設的遠見卓識。”時任福建省社科院院長、曾參與生態省規劃綱要設計的專家嚴正說。
2002年7月3日,五年一次的全省環保大會召開。習近平指出:“加快發展不僅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日益豐富的物質產品,而且要全面提高生活質量。環境質量作為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
他還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經濟增長了,人們手中的錢多了,但呼吸的空氣是不新鮮的、喝的水是不干凈的,健康狀況不斷下降,那樣的經濟增長并不是人民群眾所希望的。”
正是在這次環保大會上,首次明確了生態省建設的工作目標、任務和措施。建設生態省的總體目標是:經過20年的努力奮斗,把福建建設成為生態效益型經濟發達、城鄉人居環境優美舒適、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全面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濟繁榮、山川秀美、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省份。
先謀于局,后謀于略。2002年8月25日,習近平帶著《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北上,參加國家環保總局與福建省政府聯合召開的論證會,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參會。當天是周日,但整個會場氣氛熱烈、討論懇切,因為這是一個關乎千秋大業、關乎子孫后代的大課題。
福建日報記者劉國軍全程參與了此次會議的報道。時隔15年,他還記得這次論證會留給他的“高新實”印象:
這次論證會層次很高,不僅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省政府一把手參加,而且還請來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校的17位專家,其中8位是院士,充分體現了決策民主化、科學化。
這次論證會話題很新,很多觀點都具有前瞻性。這是一場關于綠色的對話,“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濕地修復”“生態經濟學”等新詞目不暇接。這些概念現在已經廣為人知,但在當時人們還似懂非懂,不是太了解它們的內涵。
這次論證會會風務實,是一次充滿科學精神的“綠色對話”。解振華等人誠懇地分析,習近平認真傾聽,走筆如飛地記錄;學者們嚴謹縝密地質疑、建言。
在論證會上,習近平如數家珍地介紹了福建的青山秀水,深入闡述了福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的內涵、意義。他還結合自身經歷動情地說:“我曾在西部生活過多年,深知環境惡化的災害。擁有秀美山川而不知道珍惜,無疑是暴殄天物!”
專家們熱忱傾聽、認真審議,最后一致同意通過《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評審。此后,福建被列為全國第一批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
2004年底,經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出臺,提出要在20年內,總投資至少達700億元,完成以生態農業、生態效益型工業、生態旅游和綠色消費為基礎的生態效益型經濟等六大體系建設。
《滴水穿石,功成不必在我——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發展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