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藝術家黃永玉的個人展覽《我的文學行當》在廈門陳嘉庚紀念館展出。
對于黃永玉,很多人不陌生。他是國寶級的畫家,他設計的猴票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還不知道文學才是他最愛的行當。1924年生的黃永玉祖籍湘西鳳凰,曾于1937年在集美中學讀書,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想回集美安溪卻未能成行
今年已是92歲高齡的黃永玉,12歲時跟隨親人到當時的廈門集美學校就讀初中部。因為抗日戰爭爆發,黃永玉在集美待了2個月左右,就跟著學校內遷到安溪山區,在安溪文廟度過了近兩年的時光。兩年時光里,黃永玉在集美學校里閱讀了大量書籍,接受了良好的藝術教育,為其之后的藝術道路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因此,黃永玉一直感念集美學校,思念集美和安溪。“在他最近正在寫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八年(中)》(以下簡稱《八年(中)》)里,有三十幾萬字的文稿中,就有二十多萬字記錄的是他當年在集美、安溪的經歷,足見這兩個地方在他心中的地位。”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李輝告訴記者。
市民對《我的集美·我的安溪》系列文圖充滿興趣
“其實老先生一直希望能再次回到廈門,但因為身體的原因而未能成行。”李輝說道。
贊閩南人的寬懷寫下《招呼》
盡管集美之行未能實現,但這位風趣的老先生特意在展覽開幕的前兩天,寫了《招呼》這幅字,表達未能到現場的遺憾,感念閩南人的寬懷。
字中是這么寫的:“最初到廈門我才十二歲,閩南人的寬懷給我的情感打下健康良好的基礎,所以我正在寫的這部漫長小說里都具有一些這類善良精神……閩南人的溫暖使我能平安的長大,感謝父老和朋友,懷念一兩百位的同班同學。”
這又得說起老先生當年整日躲在圖書館里讀書的事。因為對數理化不感興趣,而語文課上老師安排的詩詞他早就背得滾瓜爛熟,年少的黃永玉經常逃課到圖書館里,翻看圖書館里的各種書籍,養成了酷愛閱讀的習慣。但因為逃學,他的成績很糟,連續5次(49級-53級)留級(當時集美學校一年招生兩次),因而才會有一兩百位同班同學。也正是由于留級5次都沒有被學校開除,少年黃永玉認為學校對自己十分寬容,自稱是“不肖的學生”。
不知是對閩南的思念,或者是老先生語言天賦驚人,92歲高齡的他至今仍會說閩南語。“老先生常常會告訴我們,一個東西或一件事,閩南語是怎么說的。在他的《八年(中)》里,就有大量的文字用漢字拼閩南語的發音,閩南的讀者看后肯定會覺得有趣。”巴金紀念館副館長周立民笑著說。
水仙常令他想起泉州
在集美、安溪生活的2年后,黃永玉在老師的指導,以及通過閱讀學習、鉆研了許多木刻知識。
2年后,當黃永玉離開安溪到德化的一個瓷器作坊當小工時,他和幾個年輕人省吃儉用買了刻刀,組成學習小組繼續鉆研木刻。
1941年,黃永玉離開德化前往泉州(市區),寄居在新結識的朋友家,而這位朋友剛好就住在開元寺對面。因為會畫畫的緣故,黃永玉被泉州戰地服務團錄取,負責繪制布景和海報。在戰地服務團,黃永玉有一間獨立的“美工室”,因而能心無旁騖地刻木刻。那段日子,他種起了水仙,水仙特別的味道令他一生對其鐘愛不已。“水仙總是讓我想到泉州。”晚年的黃永玉總是這么說。他還創作過一幅《福建水仙圖并跋》,表達對水仙的熱愛。
到戰地服務團后不久,新來的團長王淮發現黃永玉迷戀木刻,便倡議他印制了人生第一本木刻集《閩江烽火》,并為這本書作序?!堕}江烽火》收入了黃永玉25幅作品,共印制12冊。(東南早報記者 王蕾 實習生 陳詩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