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飛地”破解經濟發展瓶頸
思明區與安溪縣,一個是海邊的旅游城市,一個是遠近聞名的茶鄉;一個土地稀缺,一個腹地廣闊。此次跨區域“牽手”,是一種雙方打造區域經濟共同體的有效模式。
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廈門島內土地稀缺,用地成本高的制約日益明顯,這一瓶頸在思明區尤為明顯。
不過,近年來,同安工業集中區思明園、環東海域思明工業園的建設,為思明區“飛地經濟”的發展積累了良好的經驗。一個個“巨無霸”式的發展平臺,展現在思明區的面前,為思明區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正是看到了“飛地經濟”對于破解地方發展瓶頸的巨大成效后,思明區又進一步把“飛地”方式提升到更廣闊的層面——“飛”得更遠一些。
因應省委、省政府推動廈漳泉同城化發展戰略的東風,思明區經過反復研究、醞釀,在2014年歲末,跨出了發展“飛地經濟”的新步子——建設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思明園。
3“聯姻”發展區域經濟共同體
數學算式中,1+1=2。然而,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中,“1+1”卻往往大于2。
在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思明園的發展藍圖里,這一集聚效應即將產生,并成為引領和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并在海西隆起城市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這個園區的“聯姻”建設,讓思明區與安溪縣的優勢互補從圖紙變成了現實。對于思明區來說,園區的建設為轄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作為全省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之一,安溪縣南翼新城開發區正需要工業企業的強力支撐,園區的建設將直接實現區域經濟總量“三年翻一番”。
在廈門市以外的安溪縣官橋鎮,思明區成功打破了行政壁壘的阻隔,以“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建設工業園區,未來將成為撬動海西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有力杠桿。
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作為思明區走出廈門的第一個工業飛地項目,廈門安溪經濟合作區思明園的建設,成功破解了企業對拓展規模的渴望與土地資源有限的矛盾,也開啟了區域經濟合作的新篇章。
雖然才剛剛啟動,但企業關注的目光已經紛紛追隨而來,不少企業已經開始了解園區的建設進度和入駐政策。下一步,思明園將充分發揮思明區和安溪縣的優勢,在體制創新、招商引資、產業發展上做強做優,吸引更多企業入駐。目前園區首家企業已經進駐并開工建設。而園區的公共配套設施,如文化、娛樂、教育、醫療等方面地配套也在同步推進中。
再過不久,這一片空地將成為投資的新熱土,成為海西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項目名片
廈門泉州(安溪)
經濟合作區思明園
飛地項目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思明園一期由思明控股所屬的全和公司開發建設,選址于交通便捷的安溪縣南翼新城規劃區官橋鎮內,206省道與新207省道交叉口東北側,廈沙高速東南側。園區以“低碳、智慧、宜居、宜業、宜游”為產業定位,將重點培育信息科技、電子設備、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等產業,為入駐企業發展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和生活配套,使企業扎根園區、安心發展。
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7188畝,凈開發用地面積4632畝,園區分兩期開發,總投資150億元,首期投資50億元,二期投資100億元。首期工業用地凈地495畝,規劃總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首期啟動區標準廠房用地61畝,總建筑面積7.6萬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擬建8幢五層通用廠房,力爭明年下半年完工并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