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市民營辦結合我市實際,近日印發《廈門市貫徹落實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2025年主要工作任務及分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針對促進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開拓市場、公平競爭、要素保障、工作機制等6個方面出臺30條務實舉措,并梳理形成民營企業機會清單,全方位合力提升廈門民營經濟工作質效,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
力爭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民企超300家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后備梯隊培育力度,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流程,推動更多民營企業入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力爭國家高新技術民營企業新增超300家,總數突破4500家。
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試項目成果轉化等為重點,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鼓勵我市民營企業參與標準(含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制定,分類有序實施市級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和“揭榜掛帥”項目。圍繞汽車、電力設備等方向,推薦一批符合條件民營企業(平臺)申報國家級制造業中試平臺、省中試服務平臺。按照分級培育模式,組織民營企業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推動新增10家市級以上民營企業技術中心。
推進異地用才,跟進掌握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民營企業引才用才需求。推動市重點產業領域推薦申報省引才“百人計劃”和省產業領軍團隊,開展民營企業類博士省引進生崗位摸排。堅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推進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專項創新服務載體項目,新選派科技特派員90名,對參加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專項創新服務載體項目的每名省級特派員與申報單位簽訂服務合同明確服務內容的,可從項目經費中提取不超過5000元的包干經費。
促進轉型升級
推動更多民企完成數字化改造
挖掘和培育2個以上市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開展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遴選廈門市重點支持的優質中小企業。開展‘一對一’精準輔導,培育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大對工業獨角獸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培育更多“獨角獸”“未來獨角獸”企業和民營瞪羚企業。
推動更多民營試點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工作。推進民營企業生產過程數字化、產品生命周期數字化、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智能管理決策等高價值、高帶動性場景的數字化轉型;面向民營企業培育先進級智能工廠。
拓寬融資渠道
新增撮合融資30億元
鼓勵銀行機構落實無還本續貸政策,擴大無還本續貸覆蓋面,推動將無還本續貸落實情況納入財政存款存放參考指標。實現續貸產品創新優化,2025年廈門地區無還本續貸余額不低于近三年加權平均數。
實施“財政政策+金融工具”4.0,將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基金規模擴大至400億元。用好科技創新專項增信子基金支持我市各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為超1000家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力爭150家民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技術創新基金“白名單”企業和項目,享受每年2%低成本融資支持。引導銀行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精準融資支持,新增撮合融資30億元。
擴大惠企政策覆蓋面
支持民企開拓多元化市場
聚焦產業鏈供應鏈、跨境電商、重點中間品、專精特新等行業領域,優選不少于60家信用狀況良好的民營企業充實完善企業重點培育“梯隊”。對照海關高級認證企業(AEO)認證通用標準和10個單項標準,進行分類指導,支持15家以上條件成熟的民營企業申請成為海關高級認證企業。
擴大政策在民營企業中的惠企面。對接國家消費品以舊換新最新政策,優化分領域實施細則,在裝飾建材、智能家居、健身設備、居家適老化改造等消費品基礎上,爭取更多民營企業產品納入補貼范圍。
拓展民間投資領域
提升政府采購中小企業合同占比
拓展民間投資領域,全年力爭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超100個。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物流領域項目建設,對民營企業參與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項目建設不設限制,廈門市養老服務機構財政扶持資金政策實現“應補盡補”。鼓勵民間資本辦醫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補助達3000萬元。
持續提高政府采購中小企業合同占比。2025年全市各預算主管單位授予中小企業合同占全部政府采購合同比例達到80%以上。及時處理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投訴舉報,2025年無分歧欠款清償率達到100%。
全面推行涉企行政“檢查碼”。今年實現無碼不檢查、檢查必亮碼、查后可評價,減少多頭監管、重復檢查等涉企執法問題,實現涉企行政檢查減量提質不擾企;圍繞企業關注的重點難點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網絡亂象,聚焦涉企侵權、虛假信息傳播與輿論操縱等15項突出問題,開展重點整治。
健全工作機制
推動解決民企發展突出問題
建立市領導掛鉤聯系重點民營企業工作機制,健全多層次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推動各級領導干部深入一線和企業查實情、辦實事、解難題。統籌用好12345熱線等企業問題訴求解決平臺,經常性聽取行業協會、智庫機構、民營企業的意見建議,完善企業問題分級協調和解決機制,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合力推動廈門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廈門日報記者 李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