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集市現場人流如潮。 圖片由廈門市總工會提供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點任務。隨著“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廈門市總工會統籌500萬元,連續6天發放工會會員“滿減”消費券,開啟市總工會提振消費新一輪助力。
激活消費“一池春水”,需要打好“政策靶向針”。根據中央決策部署,廈門市總工會謀劃布局,從普惠服務擴容、消費場景創新、權益保障強化等多個維度綜合發力,通過真金白銀的經費投入,構建起“工會搭臺、企業讓利、職工參與、經濟受益”的消費提振閉環,讓職工敢于消費、樂于消費。
激活消費“一池春水”,需要打好“場景催化酶”。市總工會積極推動“益企來·月悅購”工會集市普惠服務常態化“開市”,打破曾經面對面、聚集性消費停滯困局,2024年12月以來,市總工會累計舉辦工會集市19場,吸引25萬余人次職工入市消費,集市帶動的銷售額超2000萬元。
多年來,市總工會不斷探索建立“工會搭臺、商家讓利、職工受益”的合作機制,工會會員服務平臺結合新春年貨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嘉年華、會員服務日等主題節點,匯聚商務、文旅、工商聯、老字號協會等資源,開展一系列線上線下普惠服務。
截至目前,市總工會累計投入2990萬元開展工會會員購物滿減活動,惠及職工超58萬人次,每月發放價值10萬元的電影票和圖書券,惠及職工超20萬人次。
激活消費“一池春水”,需要打好“幫扶營養劑”。市總工會從供需兩端發力,不僅為報名參與工會集市的商家提供“免攤位費”優惠,還積極開展工會集市消費幫扶專場活動、“工助振興”行動等,通過發放工會福利消費券、組織基層工會集中采購等方式,助力廈門對口支援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促進消費市場繁榮,彰顯工會擔當。
在工會集市,企業會計戴靜購買一只草原鴨,享受“滿50元減20元”優惠;地鐵建設者張偉憑工會卡,立享植物園景區門票5折福利;快遞小哥齊鄭義抽中工會送出的觀影券,與家人免費觀看電影……今年以來,廈門市總工會從供需兩端發力,創設多元消費場景,推出多種普惠服務,精準激發百萬職工的消費熱情,為提振消費注入“工力量”。
其中常態化舉辦的“益企來·月悅購”廈門工會集市,更是做到了“月月有主題、場場有特色”,成為市總工會助力提振消費的又一會員服務新品牌。
悅購:消費供需相適配
4月23日,由廈門市總工會主辦、思明區總工會承辦的“益企來·月悅購”工會集市現場,人潮涌動,供銷兩旺。在集市的東南側,“千滋百味”超市攤位上“來自內蒙古的草原鴨”招牌,吸引大批職工駐足圍觀。“鴨子是福建人飯桌上常見的一道菜肴,因此我們對鴨子的購買需求很高。”職工梁成開說。
“產品好不好,親自體驗后才知道。”“千滋百味”超市負責人張海艷說,這也是她們“搶攤”工會集市的原因。觀品質、聽介紹、細品鑒,不少職工在一系列互動體驗之后,當即下單購買草原鴨。
“今天銷售額目標是2.8萬元,肯定能達成!”張海艷說,工會為參與集市的特惠商家給予免攤位費優惠,組織的文化演出也為集市“引流”,年糕、牛排等一些“拳頭產品”很快就賣斷貨了,她們火速從最近的門店調貨,才堪堪滿足職工激增的消費需求。
兜里有錢只是“有錢花”,如何讓職工“該花就花”?其中蘊含著一條簡單的經濟學邏輯:消費供給與消費需求相適配。實現供需適配,就要時刻洞悉消費熱點,真正切中職工的“心趴”。
切中“心趴”的,可以是全新的消費業態。4月13日,市總工會“惠工聚益·共享美好”工會集市活動在五一廣場舉行。集市將最受職工歡迎的“滿減福利”活動引入線下,165家商戶積極響應,共同推出限定時段、限定名額的“滿50元減20元”活動,真正實現“工會搭臺、商家讓利、職工受益”。當天活動吸引客流超2萬人次,交易筆數達1.2萬筆,消費流水近70萬元。
切中“心趴”的,也可以是煥發新魅力的傳統消費業態。由市、區、行業工會聯合組建的12個療休養團,將陸續踏上涵蓋人文、自然、康養等特色線路的旅程,通過職工療休養與本地消費的結合,形成“服務職工、拉動內需、促進發展”的多贏效應。
“集市有看頭、商家有賺頭、職工享甜頭,市場活力得以激發,讓發展主引擎動力更足。”廈門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廈門工會將舉辦超20場工會集市,預計服務100萬人次,拉動消費金額超5000萬元。
益企:助農產品“出山入市”
分離式蜂蜜水、涇源黃牛肉、夏進牛奶、清真桃酥和蜂蜜小蛋糕……清點著貨品,寧夏珍好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琳忍不住揚起嘴角——這些帶著鮮明地域特色的“寧字號”美食,將通過工會集市走向全國各地的餐桌。
4月29日至5月1日3天,市總工會“益企來·月悅購”工會集市消費幫扶專場開啟,這場融合“消費提振”與“東西協作”的集市,不僅是工會實施“工助振興”的具體行動,更彰顯了工會服務職工、助力發展的責任擔當。
寧夏珍好佳食品線下店已經開業3年多,但自然流量卻一直平平,對此,朱琳有些無奈。“我們在涇源縣有自己的工廠,將當地優質原材料通過深加工,研發出數種創新產品。但因為缺少一個‘試’的平臺,我們的產品鮮為人知。”朱琳說。
此次,工會集市消費幫扶專場讓朱琳看到希望,朱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上次參加其他集市,攤位費3天要5000元,利潤很有限。”而工會集市是免攤位費的,還投入30萬元開展購物滿減活動。“有市總工會助力,我們很有信心銷售額突破30萬元!”朱琳說。
以集市為媒,助農產品“出山入市”。本月初,市總工會走入田間地頭,以“麥田里的煙火氣”為主題打造沉浸式工會鄉村集市,水果黃瓜、稻米、龍眼干等,共有30多個商家參加展銷活動,展銷農特產品近百款,不僅為當地農戶搭建了產銷對接平臺,也為廣大職工群眾提供“看得見、買得著”的沉浸式品鑒體驗。
如今,“工會集市+”新模式還在持續拓展內容,通過建立“需求調研—資源對接—活動實施—效果評估”的閉環機制,積極探索工會集市與文旅、體育、鄉村振興等領域深度融合,工會干部化身“消費生態架構師”,結合春節年貨節、療休養發團、會員服務日等重要節點設計主題場景,將各種公共服務融入消費鏈條。
同時,在工會集市同步設置專家義診、法律咨詢、心理疏導、工會會員服務卡現場辦理等服務專區,并融入文藝展演、法治宣講、知識競猜等互動環節,讓職工在參與集市消費的同時,亦能享受到工會“娘家人”的關懷。
(鄧婕 林柳依 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