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廈門市翔安生態環境局的指導推動下,兩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當事人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設立的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認購農業碳匯,實現生態修復補償。
早在去年3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與漳州東山海事處合作完成“行政處罰+藍碳交易”項目。在東山海事處執法人員的引導下,非法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宏豐1號”輪船東向中心認購海洋碳匯履行替代性修復義務,彌補因其違法行為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這些做法是行政執法的重大創新,在法律允許的范圍,避免通過行政罰款等強制措施讓企業產生不良記錄,影響企業未來參與投標等市場競爭。對企業較為輕微的違反行政規定行為,引導企業自愿通過碳匯交易進行生態修復補償,一方面有利于為企業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導企業通過碳交易積極參與國家雙碳戰略。
除了“行政執法+碳匯交易”,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在“生態司法+碳匯交易”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效。近日,在同安區檢察院、同安區法院的推動下,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同安區軍營村完成農業碳匯交易4433.34噸,白交祠村完成農業碳匯交易1366.68噸。這是軍營村、白交祠村再次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生態要素交易實現村民可持續綠色增收,打造“農碳交易+綠色增收+鄉村振興”新模式。
在與廈門、漳州、泉州、福州、莆田、寧德等省內檢察院、法院開展合作的基礎上,中心還與內蒙古、江蘇、浙江等地的檢察院、法院成功完成了“生態司法+藍碳交易”合作,將生態司法交易的服務半徑擴大到全國其他地區。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目前累計完成海洋碳匯交易19萬噸,占全國藍碳市場的一半以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我市依托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廈門市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產品提供碳足跡核算、認證等“一站式”服務,助力企業解決產品出口碳關稅壁壘,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綠色采購的需求。下一步,中心將集中為各類企業做好產品碳足跡認證平臺服務,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B門日報記者 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