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通過創新發展模式,有效整合政府、企業和鄉村資源,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深化改革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截至目前,集美區已建成集體發展用地項目19個,已投入運營項目村集體年收益總計約6000萬元,惠及19個村(社區)、超5萬人。
科學規劃
提前預留優質發展用地
項目規劃缺乏全局性、科學性,因地制宜的項目難找、難引進,是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普遍難題。為了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集美區以“規劃先行、有序開發”為理念開展農村集體發展用地規劃建設,根據用地調整變化和指標需求,啟動預留發展用地選址規劃編制,分別于2015年和2022年委托廈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集美區各鎮街村莊發展用地選址規劃》(2015年成果)和《集美區村莊拆遷安置及集體發展用地實施規劃》(2022年成果),將用地指標、地塊位置、用地面積、建筑面積、用地現狀等信息全部規劃落圖。
“在發展用地選址確定上,堅持以民為先,尊重集體意愿,盡可能選擇區位優、潛力大、發展價值高的地塊作為農村集體預留發展用地。”集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6年,集美區就開始探索集體發展項目和機制,在市、區、鎮的大力支持下,當時灌口鎮上頭亭率先建成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由村民入股集資興建,一年租房收入約有330萬元。
截至目前,全區農村集體發展用地總面積約157萬平方米,其中已批發展用地約66.37萬平方米,規劃預留發展用地約91萬平方米,實現全區45個可享受發展用地指標的村(社區)用地全覆蓋,為保障集美區村集體發展用地項目有序開發建設奠定了基礎。2023年,全區可享受發展用地指標的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0萬元以上。
多元開發
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集美區不斷探索和實踐村集體發展用地的多元化開發建設模式,成功實施了村集體自籌自建、財政墊資國企代建村集體回購、“村集體+地方國企”和“村集體+央企”合力推動等多種模式,有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集美區鼓勵村集體股民自投資金參與項目建設,確保村民擁有百分之百的股權,從而保障了村民世代的完整收益。葉厝霞梧大廈、兌山綜合樓等自建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更維護了農民的長久利益。
面對村集體資金短缺的挑戰,集美區采取了財政墊資、國企代建、村集體回購的模式,有效優化了資源配置的同時將開發時序大為提前。英村文教區后勤服務中心、新村外口公寓的成功回購,為村集體帶來顯著的年租金收益。
整合資源、優勢互補,集美區大力推動村集體與地方國企或央企的合作開發模式,共同推動項目的成功實施。三李城商業中心即灌口萬達廣場由本地國企集美發展集團與三社村、李林村合作開發,是全市首個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不僅帶動了2500余個就業崗位,還為兩村入股村民帶來穩定的年均分紅。村集體與軌道集團合建的杏錦路站綜合體、與中建四局合建的西亭人才房等項目也取得階段性成效。
“國企出資本和管理經驗,村集體出土地和勞動力資源,雙方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共同推動項目的成功實施。”集美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合作開發不僅破除了集體用地碎片化的開發困局,還為存量預留發展用地的健康良性發展提供了可靠范本,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效盤活閑置用地,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實現村民和村集體收入的持續增長。
“為了進一步鼓勵區屬國企積極參與村集體發展用地的項目合作開發,集美區對參與合作開發的區屬國企給予了額外的項目建設補助。”集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以來,區級財政已落實補助資金9456.7萬元,有效激發了國企的參與熱情和創新活力。
金融賦能
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集美區大膽探索金融服務創新,通過用好“財政+金融 ”政策工具包,深化政銀村合作,為村集體項目建設提供金融賦能,推出“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模式,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百米”,更好地滿足了鄉村振興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
集美區通過與廈門農商銀行合作,向54個村居派駐了58名金融助理,為村民提供貼身的金融服務和咨詢,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達性,確保了金融資源能夠“精準滴灌”每一個需要幫助的村集體項目。
為了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集美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推動銀行與鎮村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制定村集體發展項目的金融服務方案,為村集體發展項目建設提供了全方位的信貸支持。這不僅增強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動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金融保障。
截至目前,集美區已組織相關金融機構為僑英街道葉厝社區、孫厝社區等村集體經濟項目授信3.79億元,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提供了約8400萬元的信貸支持。這些資金的注入,如同活水般滋潤著鄉村振興的土壤,激發了村集體經濟的活力,促進了當地產業的發展和就業的增加。
政策支持、資金扶持、資源盤活、產業發展、多方聯建,集美區通過推動村集體發展項目改革工作,不斷提升村集體經濟實力、保障村民世代收益,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在集美越走越寬廣。
(廈門日報通訊員 王帥 記者 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