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天橋已經投用了,為什么底下的斑馬線還沒取消?”近日,廈門首座加裝垂直電梯的天橋——蓮前東路潘宅天橋投入使用。令不少市民感到疑惑的是,為何上面有天橋,下面還有斑馬線?晨報視頻號報道后,此事引發廣泛關注。昨日,晨報記者再次進行了實地調查。
實地調查:
天橋成“擺設” 行人寥寥無幾
位于蓮前東路的潘宅天橋是廈門首座加裝垂直電梯的天橋,開工后一直備受關注。
據了解,這座天橋于2021年12月20日開工建設,2022年12月29日完工,今年9月20日完成驗收開放投用。
沒想到的是,這座備受關注的便民天橋投用后卻“遇冷”了。昨日上午,記者在現場實地調查近一個小時,發現通過天橋過馬路的行人寥寥無幾。
背后原因:
斑馬線未取消 市民習慣難改
記者注意到,天橋下的斑馬線人來人往。“斑馬線還在,習慣走斑馬線,這樣比較快。”市民吳女士告訴記者,除非斑馬線取消,不然大家還是優先走斑馬線。“天橋通了,如果斑馬線還保留,那建天橋干啥呢?建了個寂寞?”吳女士表示疑惑。
晨報記者看到,現場有不少非機動車輛也選擇從斑馬線通行。有市民猜測,是考慮到非機動車的需求,斑馬線并未取消。
記者發現,蓮前東路與前埔南路交叉口至蓮前東路與洪蓮路交叉口,短短不到500米的路程設有3條斑馬線和3個紅綠燈。也就是說,在天橋下斑馬線左右兩側不到200米的距離,分別還有一條斑馬線。短短的一段路,斑馬線密布,影響了車輛通行,現場車輛經常排起長龍。
記者追問:
交警建議改造 圍擋施工啟動
建人行天橋,目的是實現人車分流,在保障行人安全的同時,提升道路交通運行效率。
“人行天橋建好了,建議斑馬線紅綠燈取消,上下班高峰期整條路都很堵。”許多市民表示難以理解,甚至質疑修好的天橋“很浪費”。
針對市民的疑慮,晨報記者采訪了廈門交警部門和天橋承建方廈門市市政工程中心。
廈門交警建議,在人行天橋工程配套的地面設施改造完成前,從安全角度考慮不宜停用信號燈,“已提醒市政部門盡快完成地面設施改造,改造完成后交警部門將同步對信號燈進行調整”。
廈門市市政工程中心項目負責人則答復稱,將盡快啟動圍擋施工改造,對原有地面設施進行整體恢復,并消除地面斑馬線,計劃一周內完工。
昨日23時許,記者在現場看到,施工單位已在斑馬線兩端入口處加裝欄桿進行封閉,挖掘機正在對斑馬線兩端路面進行挖掘作業。施工單位負責人表示,斑馬線將連夜擦除,后續還將恢復綠化帶并進行路面改造作業。
【馬上評】
天橋“遇冷” 暴露出多少問題
在廈門建一座天橋,說實話,談不上什么新聞。但位于蓮前東路的潘宅天橋卻屢屢成了新聞熱點,除了因為其系廈門首座加裝垂直電梯的天橋外,還因為其通行時間一拖再拖,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現在“新聞”又來了——通行后,它竟然“遇冷”了!
究其原因,道理很簡單,斑馬線還在,大家干嗎走天橋?
大家都知道,建設天橋是需要充分論證的。其目的是少一條斑馬線,實現人車分流,讓行人多一份安全;同時,少一個紅綠燈,提升車輛通行效率。財政花這么多錢修建天橋,想要的就是這樣的“雙贏”。
潘宅天橋的建設,想必也是通過反復論證才動工的——因為附近的斑馬線實在密集,且人流量大,建設實有必要。但現在“上面是天橋,下面是斑馬線;天橋上行人稀少,斑馬線人來人往”的問題出現,不免令人擔憂:相關部門是否對這一便民工程的通行作出周到的調查、規劃,進行過系統的溝通、協調?如果是你建你的、我管我的,多部門之間缺乏系統的協調,那就很難避免類似問題出現了。
天橋“遇冷”這一小問題背后,是否存在不作為、管理滯后,甚至部門與部門之間未充分協調的現象?這才是大家所擔憂的。
好在,這才剛剛通行不久,問題產生不久。晨報記者介入調查后,有關部門響應市民呼聲,馬上行動起來加裝圍擋,對斑馬線進行擦除,交警部門也對信號燈進行改造。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但愿今后類似的便民工程中,相關部門多把問題和辦法想在前,多“化被動為主動”,積極作為,把便民的好事辦得更好! (海西晨報記者 易福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