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廈門港口岸東渡港區郵輪中心碼頭1#、2#、3#泊位順利通過對外開放省級驗收并正式啟用,廈門也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升郵輪母港競爭力,加快東南沿海大型國際郵輪中心建設,促進廈臺貿易便利化,深化對臺交流合作。
建設母港基地
推動“過路經濟”變“落地經濟”
福建省口岸辦、海關、邊檢、海事局等單位組成的省級口岸對外開放驗收組,對現場查驗監管設施設備、辦公生活設施等進行檢查,并隨后召開專題驗收會議。在聽取了3個泊位對外開放籌備情況、市級驗收和整改等情況后,省級驗收組成員一致同意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碼頭1#、2#、3#泊位通過省級審核驗收。
根據規劃,在此前通過市級口岸對外開放驗收后,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碼頭承接了同益碼頭對臺“小三通”貨運功能的轉移。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3#泊位已累計承接10艘次對臺“小三通”貨船的靠泊裝卸作業任務,裝卸“小三通”進出口貨物97標箱,水果及凍魚共1812噸。而此次郵輪中心碼頭1#~3#泊位順利通過省級口岸開放的驗收,將有助于保障對臺客滾直航船舶、“小三通”臺輪的常態化靠泊作業,充分鞏固和發揮廈門港作為對臺貿易“橋頭堡”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泊位的省級口岸開放驗收工作也為疫情和緩后的國際郵輪復航做好碼頭泊位硬件的準備工作。
市政府口岸辦副主任王寶玉表示,市口岸辦將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不斷提升智能化口岸建設水平,吸引更多國際郵輪將廈門作為母港基地,推動廈門郵輪產業從“過路經濟”變成“落地經濟”。
泊位試運作
設施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
今年3月,廈門港東渡港區國際郵輪中心碼頭1#、2#、3#泊位正式通過市級口岸開放驗收,僅隔了五個月,再次通過省級口岸驗收,這背后離不開市口岸辦、海關、邊檢、海事以及港口管理局等多家聯檢單位的各司其職、緊密協作,在保障碼頭通關放行效率,降本增效等方面持續發揮作用,這些都為推動碼頭順利通過省級口岸驗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中,泊位試運作期間,在海關、邊檢、海事等口岸各監管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碼頭進一步完善了航站樓、各類技術庫房、冷鏈查驗用房、防疫設施設備、碼頭圍網、紅外防攀爬系統等口岸設施的配套建設工作,裝卸集裝箱共計8198標箱、貨物6.25萬噸。同時保障了國際郵輪“鼓浪嶼”輪、客滾輪“中遠之星”輪等船舶均安全、順利、平穩地完成了靠泊等相關作業。
泊位試運作階段,市口岸辦按照國家口岸建設標準,積極抓好港區的基礎設施和查驗基礎設施建設,全程給予了精心指導和全力幫助。海關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從規劃設計的宏觀全局到場地設施建設的局部細節,提前介入、全程參與、扎實推進,用實際行動服務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取得了積極成效。
【名片】
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碼頭泊位岸線總長度達1418米,擁有泊位4個,分別為1個15萬噸級、2個8萬噸級的郵輪泊位,以及1個3000噸級的客貨滾裝泊位,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2.5萬噸郵輪,或同時停靠3艘中大型郵輪。(記者 蔡綿綿 崔昊 通訊員 蔡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