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才能樂業。解決住房問題,成為一座城市引才聚才的第一步。一磚一瓦、一門一窗,筑巢引鳳,讓廣大英才住有所居,是莊嚴的承諾,也是溫情的關懷。
我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著力構建“全覆蓋貨幣補助、多層次住房保障、科學化運作管理”三管齊下的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滿足高層次人才、重點產業骨干人才、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的住房需求,為實現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軟件園三期B區的人才房緊鄰誠毅北大街金海豚廣場及“集美軟件園”地鐵站。
軟件園三期的B16棟公寓可以滿足日常起居、辦公和待客等需求。(本組圖/本報記者林銘鴻)
有房子就有家的感覺
人才收獲滿滿幸福
我市首批審核確認享受安居政策的各類人才有878人,將配售人才住房398套,發放住房補貼1.1億元。
開車從廈門今立方科技有限公司出發,只需5分鐘,劉繼明就能抵達居住的軟件園三期B區專家公寓。
“離公司很近,平時加班到很晚也不擔心路途,太方便了。”劉繼明說,原本自己租住的民房,距離公司有20多分鐘車程。
劉繼明是廈門今立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在2015年入選廈門第七批“雙百人才”,他的企業落戶軟件園三期。來廈創業之前,劉繼明對比了多座城市,最終選擇了廈門。“廈門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還有不少吸引人才的政策。創業者的很多需求都被考慮到了,還得到了滿足,太棒了!”
走進公寓,這是高端酒店式配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客廳、櫥柜操作臺、洗手間、陽臺。陽臺外邊,還能看到漂亮的綠植景觀。
“現在的生活很方便,但是接下來就可以換更大的房子了。”指著遠處的樓盤,劉繼明高興地說。
他將入住的是新鮮出爐的“人才住房”。2019年,劉繼明獲評A類廈門市高層次人才,能夠以優惠價格認購最高150平方米的保障房。
“有了房子,就有家的感覺了。”劉繼明說,公司已經踏上正軌,有不少項目落地。未來,他和妻子計劃在廈門長期發展,收獲“滿滿的幸福”。
廣廈萬間、心安萬家。去年7月,我市出臺《關于完善我市高層次人才安居政策的補充通知》,最新的人才安居政策對原有政策進行大幅度升級,無論是覆蓋對象范圍還是資金兌現力度,都在全國同類城市中領先。
根據政策,凡認定為杰出人才,在廈門工作滿10年且貢獻突出的,可以獲得住房購房補貼1000萬元,或者可無償獲贈所租不高于200平方米的住房。A、B、C類高層次人才可獲得相對應的住房購房補貼,具體標準為每人200萬元、160萬元、130萬元;租房補貼標準分別提高為每人每月10000元、8000元、6000元,補貼周期最長5年。同時,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也可申購最高15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價格較市場價優惠55%,政策力度全國領先。
目前,我市首批審核確認享受安居政策的各類人才有878人,將配售人才住房398套,發放住房補貼1.1億元,能夠有效緩解高房價對人才聚集的制約。
住房保障政策給力 讓企業更好引才獎才
我市已向符合要求的“三高”企業骨干員工提供公共租賃房共662套1729間,另有330套公共租賃房預計今年2月即可交付入住
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承載著廈門打造“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的榮耀與擔當。去年7月底,我市出臺了進一步加強“三高”企業骨干員工住房保障若干意見,對“三高”企業骨干員工采取“租、售”相結合方式,拓寬、強化各類產業骨干員工的住房保障。保障房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切塊給企業,讓企業自主配租給符合條件的骨干員工和新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大大增加了企業引才獎才的籌碼。
目前,我市已向符合要求的“三高”企業骨干員工提供公共租賃房共662套1729間,公租房基本達到“拎包入住”的標準,另有330套公共租賃房正在加緊配置家具家電,預計今年2月即可交付入住。
記者了解到,提交需求申請的企業不乏太古飛機、建發集團、會展集團、美亞柏科、億聯網絡、美圖、美柚等大型企業。
“我們公司為企業骨干員工申請了幾十套公共租賃房,在島內外各區都有分布。”廈門美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熊欣說,安居才能樂業,解決住房問題是骨干員工的迫切需求。我市出臺的“三高”企業骨干員工住房保障政策,對企業和骨干員工來說都十分“解渴”,極大地降低了員工的租房成本,也有利于企業對員工進行集中統一管理。
在他看來,在產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及其周邊集中配置公共租賃住房,將突出產業優勢,有效推動產業發展,同時,在島外開發公共租賃房,還可以推動島外大發展,實現一舉多得。
跨島發展藍圖顯現 人才成長空間無限延伸
我市快速完善島外各區的配套設施,著力打造的12條千億產業鏈有7條重點布局島外,一批重大園區載體吸引了大量青年才俊
下午5時,在軟件園三期工作的林曉軍下班后步行15分鐘,回到了位于軟件園三期D區的人才公寓。一路走來,各式餐廳、健身房、放映廳、畫室等隨處可見,“滿足了我們平時生活娛樂需求。”他說。
林曉軍在雅馬哈發動機(廈門)信息系統有限公司任系統工程師。正式工作半年,他對目前的狀態表示滿意,“一方面,我喜歡廈門這座城市。另一方面,工作有前景。還有很重要的因素是,住的地方很便利,配套很齊全。”
林曉軍居住的人才公寓約50平方米,與一名舍友合租,每人每月租金僅需375元,還有每月約200元的住房補貼。“住得舒服,就能安心工作。而且島內外的差距越來越小,我打算一直在廈門發展下去。”他說。
近年來,我市快速完善島外各區的配套設施,著力打造的12條千億產業鏈有7條重點布局島外,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軟件園三期等一批重大園區載體吸引了大量青年才俊。
位于集美的軟件園三期,占地面積是島內的軟件園二期的10倍,是孵育“軟件信息千億產業鏈群”的新搖籃。軟件園三期建有人工智能超算平臺、云服務平臺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匯集金融、技術、人才、知識產權等60多家中介機構,目前正在建設的人才公寓達到7033套,繁忙和活力是這里的兩個關鍵詞。我市還計劃在集美區建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分院,以及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集美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后勁。
與此同時,翔安的發展也站在了嶄新的起跑線上。冠捷、天馬微電子、電氣硝子等企業已成為翔安的經濟引擎,催生了廈門首條產值突破千億元的產業鏈——平板顯示產業鏈。目前,我市在翔安建設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雙十中學翔安校區高中部、廈門實驗小學翔安校區等,注重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片區功能,推動“產”“城”融合,助力島外新城成為未來廈門發展的主戰場。
當前,各區緊緊圍繞當地重點產業,配套推出一系列留才政策。例如,思明區的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可申請20萬元購房補貼或不超過4000元/月的租房補貼,影視專業人才可享受最長3年最高4000元/月的租房補貼;海滄區對重點發展的集成電路產業骨干人才,給予最高140萬元購房補貼,五年內每月最高4000元租房補貼等。
有了家,才會有安身立命之所;有了家,才會有穩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正努力實現廣大英才住有所居的夢想,讓跨島發展更有溫度,匯聚起推動廈門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力量。(廈門日報記者黃懷 黃琬鈞 通訊員 楊鴻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