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集美大學迎來100周年校慶。這所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在集美小鎮(zhèn)辦的學校,現(xiàn)在已經成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碩士推免生資格單位、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以粗線條勾畫,集美大學的百年脈絡是這樣:它始于陳嘉庚1918年創(chuàng)辦的集美學校師范部和1920年創(chuàng)辦的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1994年,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五所學校,合并組建集美大學。脈絡后面,藏著這所大學不凡的辦學歷史。集大百年可以折射出廈門乃至福建教育的百年,也是陳嘉庚的一部愛國史。
今天,我們從1918年出發(fā),沿著集美大學歷史前進,去了解我們身邊這所大學的滄桑、光榮和夢想。
百年集大,校園晨景秀美動人。
集美大學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批批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zhí)?rdquo;的好幾任船長都畢業(yè)于集大。
1921年的即溫樓。
學生進行水產解剖實驗。
陳嘉庚先生巡視校舍建設工地。
百年集大之始
1918年開學典禮上,陳嘉庚將校訓確定為“誠毅”二字
1918年3月
陳嘉庚創(chuàng)辦集美師范
集美大學的百年歷史,始于1918年陳嘉庚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師范部。
陳嘉庚最早創(chuàng)辦的是集美小學,不過,辦小學時,他發(fā)現(xiàn)師資奇缺——同安縣師范畢業(yè)生只有4人,其中1人還改行從事商業(yè),閩南地區(qū)也大體如此。
福州有個省立師范學堂,陳嘉庚考察時卻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是城內官僚和富豪子弟,他們只想混一張文憑,并無畢業(yè)后當老師的打算。
陳嘉庚決定靠自己的力量來培養(yǎng)小學師資。1918年3月10日,集美師范正式開學,學生196人。學校規(guī)定師范生各種費用全免,如果三餐都吃稀飯,每人每月還可以領取津貼費2元,被、席、蚊帳都由學校供給,每年春冬兩季還發(fā)給學生統(tǒng)一的制服。
1920年2月
集美學校水產科創(chuàng)辦
1920年2月,集美學校創(chuàng)辦水產科。很長一段時間,集美的水產和航海,原本是一家,陳嘉庚的考慮是:我國大陸海岸線那么長,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我國“門戶洞開,強鄰環(huán)伺”,為“力挽海權”不能不培育航海人才;其次,福建的海岸線也蜿蜒曲折,水產竟不如日本,“故擬辦水產及航海學校”。
1920年8月
集美學校商科創(chuàng)辦
1920年8月,集美學校創(chuàng)設商科,它被認為是集大財經學院的最早起源。
陳嘉庚創(chuàng)辦商科,也有故事,他看到當時海外的福建華僑記賬手法十分古老,在激烈的商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后來,陳嘉庚還辦了銀行,供學生實習。
校史背后的故事
校訓與校歌
集美大學校訓“誠毅”,是1918年在集美師范、集美中學開學典禮上宣布的,由陳嘉庚和他的弟弟陳敬賢概括提煉,意思是:希望師生具有實事求是、言信行果的為人之道,以及剛強果決、百折不撓的處事毅力。
學校還非常體貼地定出“誠毅”的優(yōu)劣細節(jié),譬如說,拖延癥被列入缺乏毅力的最惡劣的行為。
從那時起,“誠毅”校訓伴隨集美學校數(shù)以萬計的學生,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閩海之濱,有我集美鄉(xiāng)……”集美大學現(xiàn)在的校歌,也是在100年前的開學典禮上一并宣布的,作詞作曲者黃鴻翔、許子川都是集美學校的教師。
培養(yǎng)留洋師資
1917年,陳嘉庚已經在為水產科儲備師資,他到上海吳淞水產學校要人,出資選派三名高材生到日本留學,學成后再回集美。兩年后,三人都實現(xiàn)諾言,來到集美。
集美學校首任校長葉淵
集美大學百年歷史上,集美學校首任校長葉淵不能被淡忘。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畢業(yè)于北大的葉淵被陳嘉庚一眼看中,但是,葉淵的志向在銀行業(yè),陳嘉庚三顧茅廬,1920年,葉淵上任,他把人生富有精力的14年,貢獻給了集美學校。
在他任職期間還有一件趣事——廈門大學曾“借”集大開學。
1921年4月6日,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廈門大學開學,不過,當時廈大校舍還未建好,因此,開學式是借集美學校的即溫樓、明良樓,后者位于現(xiàn)在的集大航海學院。
“雙季對蝦養(yǎng)殖試驗”成果驗收現(xiàn)場。
集美學校內遷大田,水產航海科的學生沒有條件練習跳水,就在均溪深潭搭建木架練習。
集美大學學生手持六分儀測天。
集美大學學生檢查雷達天線。
中國“飛虎”。
提出創(chuàng)辦設想
陳嘉庚提出創(chuàng)辦集美大學的設想,“廈大辦不到之科而由本校承辦”
1923年
提出創(chuàng)辦集美大學設想
事實上,陳嘉庚早就有創(chuàng)辦集美大學的打算。1923年,他連續(xù)給時任集美學校校長葉淵寫的三封信里,談及了創(chuàng)辦集美大學主張,陳嘉庚明確提出:本校應改為大學。在學科建設方面,他考慮“廈大辦不到之科而由本校承辦”。
多年后的1994年,當集美學村的五所學校合并成為集美大學時,人們說,這是陳嘉庚當年夙愿。
1924年
集美大學第一艘實習船下水
近百年前,集大的學生就可以出海實習——水產科創(chuàng)設不久后,陳嘉庚為了滿足學生出海實習的需要,1922年1月,他從英國購買漁船機器,由本校教師設計,雇請船匠在集美建造一艘31噸的實習船,定名“集美一號”,1924年6月下水。
1926年5月,陳嘉庚耗資5.8萬元從法國買進一艘鐵殼拖網漁輪,載重274噸,長126.6尺(1尺=0.33米),寬22.5尺,深12尺,是當時國內第一艘、也是當時最大的鐵殼拖網漁輪。
多年后的2015年,集大海上專業(yè)教學實習船“育德”輪舉行首航儀式。“育德輪”總長199.90米、型寬32.26米、型深18.00米,總載重達6.4萬噸,可同時滿足143名師生在船上實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學實習船——由于費用不菲,一般的教學實習船,幾千噸或上萬噸就算很厲害了。
“育德”輪耗資2.4億元,集培訓、科研和運輸三種功能于一體。這是后話了。
1937年10月開始
集美學校內遷
并不是很多人知道,集美大學的前身——集美學校,有八年不在廈門辦學,內遷65公里之外的安溪、大田和南安辦學。
1937年9月3日,日本飛機、軍艦轟炸廈門。時任集美學校校董的陳村牧著手籌劃內遷辦學。
1937年10月13日,集美學校所屬的師范、中學、商業(yè)、農林和水產航海科被迫穿越戰(zhàn)火、輾轉遷徙到安溪、大田和南安等地,開始內遷8年的艱苦辦學歷程。從史料上看,集美學校學生幾乎把學校都搬光了。
集美學校的師范、商業(yè)、農林和水產航海也在內地經歷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調整,由“科”變成“學校”。
近年來,集美大學內遷八年的歷史的重要性逐步顯現(xiàn),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很多學校倒閉了,但集美學校仍然屹立在敵人面前,非但沒有衰微,內遷后還發(fā)展壯大,在內地山區(qū)播撒下了文化的種子,培養(yǎng)了一批批人才,因此,也有人把集美學校的內遷叫“播遷”。
校史背后的故事
“敲山震虎”進大山
2015年,集美大學等舉行集美學校抗戰(zhàn)內遷歷史展,內遷時期的校友回憶那段烽火歲月。
當時的“內遷”,是從一根竹竿開始的。學生們聽長輩說,同安、安溪一帶的大山里有老虎,要翻山越嶺去安溪,必須先跟老虎“較勁”。
不過,學生們滿懷豪情:“日本人我們都不怕,老虎有什么好怕的。”出發(fā)前,他們一人拿了一根竹竿,朝著大山就出發(fā)了。“高年級學生走在前頭,低年級學生跟在后面,拿著竹竿,一路敲打路面。”
這一招“敲山震虎”有沒有用?校友們回憶說,反正一路上沒碰到老虎。不過,比老虎“兇”的是山路,“那時的山路,不比現(xiàn)在的公路,那時路很窄、很陡,都是盤山路,路上摔幾下都是常事”。
從集美到安溪,大約65公里,這群學生走了一天半。
陳村牧
陳村牧是集美大學歷史上另一位值得被紀念的人物。他畢業(yè)于廈大。
1937年6月,30歲陳村牧出任集美學校校董,他原本是位普通的中學教師,最終成為集美學校獨當一面的人物。在他的精心安排下,集美學校內遷辦學八年,在日軍炮火中保存了實力,將集美學校的命脈流傳下去。
陳維風
陳維風是集美水產航海學校一名普通校友,他之所以被校史牢記,是因為他在集大內遷大田時的挺身而出。當時,集美學校的校友發(fā)起了“校友養(yǎng)校”運動,陳維風在汕尾工作,聽到學校號召,忍痛告別病榻上的妻子,從廣東挑著一副擔子,一頭行李、一頭是年幼的女兒,艱難徒步跋涉了10天后,才到達大田,出任水產航海科主任。
故事的背后,還有故事,在兵荒馬亂中,陳維風義無反顧地攜帶家小回到母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年他從水產航海科畢業(yè),陳嘉庚資助其赴日本留學四年。
五校合并時期
新校區(qū)與天安門廣場建筑群、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等一同入選百項經典
1994年
集美學村五所學校
合并組建集美大學
新中國成立后到集大合并組建前,集美學村里的學校也經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變遷,從私立改為公立,各種調整,到改革開放后,基本形成五所學校并立的格局: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和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集大從正式提出建立申請到最后批準,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1994年9月21日,福建省正式行文當時的國家教委,申請建立集美大學,10月8日,國家教委下發(fā)批文。
1994年10月20日,陳嘉庚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在集美召開,集美大學校牌正式掛出,集美學村原有的這五所學校,合并為集美大學。1999年1月,集美大學實質性合并。所謂實質性合并,指的是五所學校都從原來主管部門脫離,合并成集美大學統(tǒng)一管理。
2009年
新校區(qū)入選百項經典
2009年10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集美大學新校區(qū)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當時這并沒有引起很大的關注,事實上,相當不容易——和它同時入選的有天安門廣場建筑群、長江三峽水利樞紐、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射場工程、青藏鐵路等。集大是全國唯一入選的高校建筑。集大各學院的校區(qū),原本在集美學村里,新校區(qū)指的是:1994年集大合并后獲得900畝土地,位于同集路旁。
2003年、2013年
先后獲準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
2003年,集大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4年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實現(xiàn)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
2004年,學校成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這無疑使學校在激烈的辦學資源競爭中占據(jù)了相對的優(yōu)勢地位,為學校的后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013年,集大又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4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
2018年
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集大成為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個學科群入選福建省高峰學科,4個學科群入選福建省高原學科。
校史背后的故事
七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
1993年聯(lián)名提案組建集美大學
1993年3月21日,錢偉長等七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向全國政協(xié)八屆一次會議提交了提案:《關于組建集美大學的建議》,提出三條理由,一是弘揚陳嘉庚精神,二是可以利用遍布全球的校友資源,三是理順學校管理體制。
從現(xiàn)在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組建集大風生水起有其必然性——高校迎來第一輪擴招,這是個機遇,其次,人們也希望合并能理順管理體制,集美學村不到2平方公里,有五所高校,還各有自己的“婆婆”——集美航海學院隸屬交通部,廈門水產學院隸屬農業(yè)部,福建體育學院隸屬福建省,集美財政高等專科學校隸屬省財政廳,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隸屬廈門市,這就使得學校間的協(xié)調與合作未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此外,組建集美大學,也得到一些集美校友的支持。
五年建成新校區(qū)
面積是此前85年校舍的總和
集美大學新校區(qū)建設工程從2003年10月開始動工, 2008年10月建成投用。
新校區(qū)建成后,集大占地面積達到2300多畝,比合并前擴大一倍,新校舍面積達60萬平方米,相當于學校此前85年間所建校舍面積的總和。
新校區(qū)有一景是集大最引以為傲的——從坂頭水庫延伸下來的水道,橫貫校園。水的這邊,屹立的是鋼筋混凝土的雄偉建筑,水的那邊,郁郁蔥蔥,是白鷺棲息地。春季到來,在小樹林里,白鷺俏立枝頭。人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在新校區(qū)建設時,原本準備在校區(qū)和小樹林之間水面上搭座橋,曲徑通幽,但是,這個計劃最后因為白鷺而忍痛割愛。新校區(qū)建成后,許許多多的白鷺又飛回來了,這是集大一景。
實力不斷增強
集大從最初的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發(fā)展到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碩士專業(yè)學位類別,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研究生教育培養(yǎng)體系。
一級學科一旦獲批,學校可以招收它覆蓋的二級學科。
合并組建后,集大科研實力“加速度”發(fā)展。2014年以來,集大年度到校科研經費均超過億元。2015年獲批首個國家級科研平臺。
這是什么概念?2005年以前,集大全校的科研經費,徘徊在五六百萬之間,2005年突破一千萬,十年前達到四千萬。
這些年,集美大學的科研可以用“頂天立地”來形容——對上,承擔了一批國家973、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最高級的科研課題研究任務;對下,從地方和行業(yè)獲得的科研項目和經費數(shù)逐年增加。
努力服務社會的集大人
集美大學的科研人員為美好生活做出的努力還體現(xiàn)在餐桌上,譬如說,從海蠣殼中提取鈣,喂對蝦中藥進補提高免疫力,研究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料風味和營養(yǎng)價值的海鮮粥。
紫菜是集大科研的一個典型代表,很少人知道,我省的紫菜產量低、質量差,根本無法滿足普通家庭的日常需求。集大陳昌生、謝潮添教授帶領的壇紫菜科研團隊改變了這一狀況。
現(xiàn)在餐桌上有大黃魚,也得感謝集大科研人員。大黃魚被稱為我國的“海水國魚”,由于捕撈過度,野生大黃魚成為珍稀海產品,價格最高達3萬元/斤以上。進入人工養(yǎng)殖后,病害卻來了。集大教授王志勇帶領的研究團隊,將新的技術應用于黃姑魚等水產養(yǎng)殖。目前,集大牌的大黃魚的推廣已有累計30億元以上的新增產值和6億元以上的利潤。
集大還有個游艇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2015年9月,集大牽頭組建的福建游艇產業(yè)共性關鍵技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獲批為省級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這個游艇研究中心,研究的是高大上的事情:在國內首制全碳纖維60英尺豪華雙體帆船GUNBOT60,開發(fā)了太陽能電力推進游覽船,其成果“新型豪華游艇-AFB75游艇”,填補我省該類豪華游艇設計建造技術研究的空白。
杰出校友
集美大學的校友中,有一些讓人感到意外——很難相信,一些在歷史舞臺上獨領風騷的人物,真真切切就是來自于集美這個偏僻的小鎮(zhèn)。
譬如說,抗戰(zhàn)時期周恩來的秘書陳乃昌,就是集美校友,他1927年畢業(yè)于集美師范。還有一名叫吳文季的校友,他的名字幾乎不被人認識,但是,他采編的《康定情歌》卻縈繞在很多人的心中。
革命者活動家眾多
集大百年,有一點一定要提到,那就是學校的革命活動,始終熊熊燃燒,無論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都有集大校友身影,譬如說,廈門第一位共產黨員羅揚才,就是集大學生。有人把集美學校稱為“民主堡壘,革命搖籃”。
這一現(xiàn)象令人不解——南方高校總是相對內斂,況且當時的集美還只是一個偏僻的小漁村,研究者說,這和陳嘉庚愛國興學的宗旨有關。
遍布各行各業(yè)
各行各業(yè)的佼佼者,都能找到集大人身影。在他們中,有第一代高級驗船師彭垂游;有音樂家蔡繼琨;歌唱家杜聲洪、項緒文;電影藝術家湯曉丹;畫家沈福文、李茀辛、張厚進;國家田徑隊主教練張武紀;有活躍在外交戰(zhàn)線上的外交家,如曾任駐外大使、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辛仁,駐菲律賓總領事陳來平,還有一批體育世界冠軍:周斌、鄭磊石、陳秋斌、湯星強、盧云秀、莊瑩瑩、驥夢可……
成就船長搖籃
航海學院的校友,應該是集大“一景”。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zhí)?rdquo;,它的好幾任船長都是集大航海學院畢業(yè),最有趣的是,2014年,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船上,有9位集大校友,包括領隊、中國南極長城站站長和“雪龍?zhí)?rdquo;船長。
更有趣的是,一些集大航海校友,最后成名是因為開飛機,包括100歲的陳炳靖,他曾是美國第14航空隊12個中國“飛虎”中的一個,也是如今唯一在世的中國“飛虎”。
很多人知道索馬里海盜,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已有三位集大人參加中國海軍護航編隊亞丁灣護航行動,擔任護航船長,護送過往商船,驅離疑似海盜小艦。(廈門日報本版文/本報記者佘崢林桂楨通訊員羅旻敏沈哲瓊林嫦娥本版圖/集美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