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廈門將積極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海洋產業鏈條。(本報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海洋部門定期舉行項目調度會。
加強海洋經濟項目資金監管,組織財務培訓。
項目驗收現場。
金達威生產車間。
藍灣科技有限公司藍灣氨糖膠囊生產線。
循環水養殖項目現場。
【目標】
打造地方特色
海洋產業鏈條
“十三五”期間,廈門將重點圍繞產業鏈、產業園區等方向進行重點扶持,主動對接涉海科研院所及企業,結合廈門市地方特色及發展優勢,積極策劃生成一批新的海洋經濟優質項目,打造幾條符合地方特色的海洋產業鏈條,如海水淡化膜材料、海水水族產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食品、游艇產業等,培育完善的海洋新興產業生態體系。
【數據】
最新數據顯示,自區域示范實施以來,廈門的海洋經濟增加值從2012年的318.38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498.21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6.1%。2015年廈門市海洋經濟主要行業實現總產值1890.56億元,同比增長8.0%;實現增加值498.21億元,同比增長11.2%,占全市GDP比重為14.4%,占比較上年提升0.7個百分點,所占比重在“十二五”期間連續五年保持上升態勢。海洋經濟主要產業中,目前的三種產業結構比例為0.65:30.40:68.95。從數據可以看出,海洋第三產業在海洋經濟中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廈門的海洋經濟結構得到了全面優化,走出了一條“憑海而興”的新路子。
2012年,財政部、國家海洋局決定以發展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抓手,支持部分地方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并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海域使用金、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專項資金等4個專項資金對相關工作進行扶持,彼時的廈門,成為首批入選的四個沿海城市之一。
五年后的今天,廈門的“海洋人”迎來了一次“大考”——由專家組、財政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組成的考核組抵達廈門,對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項目展開一次全面的考核。盡管類似的考核每年都有,但在廈門海洋漁業系統的內部人士看來,今年春天的考核幾乎被視作歷年來針對廈門海洋經濟與科技創新領域的一次最高級別的檢驗,因為這不是簡單的“就項目本身談項目”,更為關鍵的,是在考驗廈門的海洋創新是否已經具備了持續的造血能力,為下一個5年繼續做強做大區域海洋經濟而服務。
組織有力
建立專門工作協調機制
縱觀廈門近年來的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不難發現,港口物流與濱海旅游等主導產業繼續保持著發展優勢,而海洋漁業等傳統產業也正向現代漁業轉變,更引人注目的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勢頭一浪高過一浪。從2012年起,廈門共實施海洋生物多糖新技術產業化開發與應用示范等區域示范項目26項,目前已完成驗收3項,在建23項,其中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16項,公共服務平臺項目7項,截至今年3月,共帶動產業投資13.31億元,完成總投資比的100.99%。通過項目實施,全市申請專利150余項,制定標準43項,發表論文120余篇,已實現成果轉化50余項,新建生產線62條,據匡算,項目完成后可新增產值20億元。
推動海洋領域的科技創新,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財政部、國家海洋局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海域使用金、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專項資金等4個專項資金對地方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進行資金支持。以去年為例,中央財政對廈門的國家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項目下達的資金就有8500萬元。
為確保資金安全,實現專款專用,廈門建立了專門的工作協調機制和資金安全監管模式——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相關副市長為副組長的加快海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統籌管理廈門市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廈門市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建設,加快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為統籌協調創新示范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成立了以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為組長,廈門市財政局和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的監管小組,成員由各部門業務處室、財務、監察等部分主要負責人組成。監管小組不僅要對項目現場“每月一查”,同時還要召開廈門市海洋經濟現場調度會,通報各項目實施情況,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督。
實事求是地說,對各個項目實施單位而言,政府部門最實際的支持還是體現在“錢袋子”上。在廈門,為避免資金發放過程中發生“腸梗阻”,各部門主動“熨平”資金發放流程,以去年為例,8500萬元補助資金在批復1個多月后就全部下撥至項目共管賬戶,從根本上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資源共享
打造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
近五年來,國家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等一批國家級平臺相繼落戶我市。同時,廈門也積極對接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政策,利用市級財政建立了廈門海洋功能生物分子篩選平臺、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批市級平臺,產業創新能力飛速提升。目前,廈門市在建和已建成的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已達17個,已征集省內涵蓋海洋設備制造、海洋技術服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生物制品、海洋漁業、海洋環境六大領域的60個平臺信息,建設“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站,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上線一年來,平臺已對接11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共納入13個儀器設備庫的200臺儀器設備與165項專業服務內容,強化了科技資源之間的協作、共享與互動,推進海洋科技平臺資源的對外開放,有效解決企業科研設備不足以及高校、研究機構重復建設問題,從而促進廈門海洋經濟加快發展。
海洋領域也吹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東風。上個月,廈門海洋部門對外發出了“招賢榜”——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正式打開大門向全社會“招賢納士”。這個廈門首個海洋眾創空間不僅免費為入駐創業團隊提供配套服務,還通過建立人才、技術、財政、投融資等扶持政策與機制,為海洋產業創新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技術評估、技術轉移等海洋科技中介服務,企業可以毫無后顧之憂地拎包入住。可以預見的是,海洋眾創空間的上馬,未來將為廈門海洋領域的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機制創新
引入資金加強信貸支持
融資難,是中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最常遇到的難題。在廈門,政府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多渠道引入資金,加強對海洋經濟的信貸支持,令企業不再“為錢所困”,護航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福建省和廈門市政府共同出資設立廈門海洋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由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書處作為引導基金的名義出資代表,引導基金首期5000萬元,創投基金的總規模不低于1億元,將重點投資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且投資于福建省境內的比例不低于60%,投資于廈門市境內的比例不低于40%,通過參股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創業人投資基金,重點培育和扶持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成長性海洋中小企業。
今年1月,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廈門市財政局同建設銀行廈門分行、廈門市擔保有限公司、廈門市金原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海洋助保貸”業務合作協議,其中財政提供1000萬元的風險補償金,銀行承諾提供不低于1億元人民幣的貸款額度,從而降低企業貸款成本,緩解企業融資困難。今年一季度,“海洋助保貸”已投放4家企業,貸款總金額860萬元,有效解決了涉海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資金困境。
【亮點】
海洋經濟創新成果
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
廈門市海水工廠化健康養殖及設備制造業規模化發展,初步建立全國性海洋生物育種基地,廈興龍、新龍騰、小嶝水產等現代苗種企業實現品牌化,廈門苗種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特別是培育了“廈門蝦苗”品牌,蝦苗年產量三千億尾以上,占全國市場50%以上份額。健康養殖方面,已經開展了石斑魚、海馬、刺參等海洋名貴、藥源生物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示范,在環境保護、成本節約、高效健康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海洋生物醫藥與生物制品
海洋生物醫藥與制品業發展迅猛,2015年廈門市海洋生物醫藥業實現增加值17.76億元,同比增長39.2%,成為我市海洋經濟新的增長亮點。區域示范建設以來,已培育藍灣氨糖、氨糖軟骨素、殼聚糖,金達威DHA、ARA、輔酶Q10,匯盛DHA、蝦青素,金日抗衰老產品,鱟試劑檢測試劑盒等海洋生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及生物制品上市,并取得良好的市場效果。
海洋高端裝備制造
廈門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在打造游艇品牌、建造高附加值船舶以及研發海洋新型防污防腐涂料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每年通過“國際游艇帆船展”、“中國俱樂部杯帆船賽”等展會和賽事打造廈門游艇活動品牌,聚集一批知名游艇企業,形成一定規模,游艇銷售量逐年增長,2014年度中國游艇產業發展報告(白皮書)顯示沿海20個城市游艇發展綜合競爭力評分廈門位居第一;廈船重工在汽車滾裝船的研發和制造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由其研制的世界最大首艘8500車位汽車滾裝船已下水運營并獲多個國際訂單;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在艦船防腐防污材料研制和工程化應用研究以及海洋環境試驗和材料性能檢驗海洋裝備新材料研發等領域形成了數億元的產業規模。
海水綜合利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列入市重大項目,廈門市海水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趨勢良好,與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簽署合作意向,積極引進國家海水利用工程中心南方分中心入駐廈門。
海洋高技術服務
信息技術服務方面,廈門已建成以海洋地理信息、海洋執法監控、綜合應急指揮、海洋科技管理為主的“數字海洋”服務平臺;環境監測與防災減災方面,構建了多家涉海監測部門共同協作的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建成了與國家、東海片區互聯互通的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開展了赤潮預測預警、河流入海通量在線監控等多項技術研究和實踐;檢驗檢測服務方面,已在質量安全評價、裝備檢測、水產品檢測等領域建成多個公共服務平臺。同時,廈門大學在衛星遙感數據共享、集美大學在船舶引航、市信息集團在北斗衛星定位應用等領域都具有較強技術實力和產業基礎。
【鏈接】
海洋經濟區域示范項目
●海洋生物多糖新技術產業化開發與應用示范
●年產300萬盒以三文魚為主的海洋低聚肽產品在降低老年疾病風險中的產業化
●海洋微生物發酵年產350噸富含DHA的單細胞油脂
●海洋紅法夫酵母發酵產業化生產蝦青素
●瓊脂凝膠微球分離介質制備與高值化應用示范
●海藻多酚等三種海洋生物制品在速凍調制食品中的應用
●福建省海洋名貴、藥源生物工廠化養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
●功能性牡蠣蛋白肽粉產業化生產
●國家一類新藥海洋生物毒素“替曲朵辛”產業化
●年產300噸紫球藻發酵的花生四烯酸微膠囊的產業化技術開發
●年產2萬盒鱟試驗微生物快速檢測系統的產業化
●高品質水產品下腳料中天然牛磺酸提純產業化
●近海有害微生物與赤潮藻分子檢測試劑及配套自動化儀器的產業化
●海洋黃色隱球酵母發酵生產輔酶Q10的產業化技術開發
●基于光纖化學傳感器在線海水溶解氧和BOD檢測儀的轉化及產業化
●年產萬噸羅非魚膠原蛋白的多元化利用技術及產業化示范
●凡納濱對蝦育種,健康蝦苗培育技術研究與產業化
●微粒子蝦類育苗配合餌料的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
●海生源放化療輔助配方食品產業工程化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
●海洋材料環境試驗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
●海洋漁用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海洋食源性危害物快速檢測產業化技術平臺建設
●海洋活性物質功能、質量和安全性評價技術平臺
●廈門市海洋小分子藥物中間體與蛋白質納米配方創新協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