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4天的首屆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博覽會(簡稱“寧波文博會”)將在今日(18日)落下帷幕。臺灣“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以下簡稱“中華茶聯”)從臺灣組隊參展,形成了50個展位,成為寧波文博展會的亮點。“中華茶聯”總會長張富欽告訴晨報記者,能到寧波交流,全因去年首次登陸參加廈門文博會而結緣。通過這兩次成功的交流活動,他們意識到通過廈門走向大陸市場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協會將盡快到廈門設立代表處。
臺中茶藝師蔡玉釵在寧波文博會上展示茶藝。
臺灣“中華茶聯”展示各具特色的茶器具。
臺灣哈密瓜烏龍茶驚艷寧波文博會。
臺灣茶藝與寧波零距離
“中華茶聯”在寧波文博會現場分享臺灣茶席文化、茶道美學,吸引當地愛茶人士前往賞茶。“中華茶聯”常務理事馮文炫告訴晨報記者,此次該促進會聯合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各分會長同來參展,并遴選50家臺灣藝術人文、陶藝、茶藝老師及知名茶文化特色工作坊,涵蓋茶文化方方面面,淋漓盡致分享臺灣茶藝文化。
而分享互動方式,則是別開生面的茶會。4天6場茶會,每一場主題、奉茶人和茶品都不一樣,各有講究。比如來自高雄的茶藝老師沈美娥以“相遇”為主題,跟寧波鄉親分享臺灣高山茶,茶香滿溢,搭配精致茶席,盡顯茶道之優雅,吸引了源源不絕的賞茶人前來品茶。臺中方圓茶道老師蔡玉釵則契合春天茶會,從服裝到茶席都令人眼睛一亮,用碗泡的方式呈現臺灣特有的東方美人茶。
這些臺灣著名的茶藝老師不僅為來賓事茶,還將精致的臺灣茶席文化、茶道美學在現場淋漓盡致地展現并與大家分享。觀展來賓不僅可以品嘗到頂級臺灣名茶,還能與著名茶藝師零距離現場交流。
正因如此,以“中華茶聯”為主要內容之一的臺灣生活美學展區展現小而美的臺式文創,成為展會亮點。
茶商經廈門赴寧波參展
寧波文博會跟廈門文博會緣結不淺。在籌備期間,寧波文博會曾來廈門取經,看中的正是廈門文博會的濃濃“臺灣味”。去年11月,借第八屆廈門文博會舉行之機,寧波文博會更與廈門文博會相關承辦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期望借此引入廈門文博會的優質資源。此次到場參展的臺灣“中華茶聯”,就在去年的廈門文博會上亮過相。另外兩大參展的臺灣文創巨頭———臺灣創意設計中心和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也是廈門文博會的常客。
此次來參展的茶商、茶藝老師,從未到過寧波,但通過廈門的紐帶,也與寧波建立起了交流。南投天一茗茶黃瓊慧表示,寧波人的茶文化消費程度還沒有廈門高,喝茶習慣也與臺灣差別較大,此次帶來的很多產品和理念寧波朋友還接受不了,只能通過不斷的交流帶動,促進當地茶文化消費提升。
設立代表處服務兩岸茶業
張富欽會長介紹,希望盡快讓“中華茶聯”在廈門設立代表處,以打開進入大陸市場的“門”。為此,他特別于這個月專程到廈門考察,走訪了海滄的自貿園區,也拜訪了廈門市臺辦、海滄區政府、廈大臺研院。目前代表處最理想的意向選址地點是海滄區。
張富欽向記者介紹,“中華茶聯”成立于1984年,30多年來不遺余力推廣“茶文化生活美學”,樹立了茶道的楷模典范,培養了無數的茶藝人才,提升了社會飲茶風氣,擴展了世人對茶文化的視野,更刺激了茶及茶藝的消費成長,成功帶動了茶葉產業,可謂是臺灣茶文化相關產業的“車頭”。
“中華茶聯”兩岸事務部執行長許家菱告訴記者,“中華茶聯”不但主導舉辦大型茶藝活動,更配合現下流行的旅游方式,于臺灣各地不定期舉辦戶外茶會、室內茶宴、專題演講、研討會和實作體驗等為人津津樂道的小型茶藝活動。“這些都是大陸茶行業最需要的。”
許家菱表示大陸市場大,單福建茶產業1年的產值就達600億人民幣,折合3000億元新臺幣,但卻只停留在茶葉生產和銷售。未來“中華茶聯”在廈門設立代表處,臺灣茶相關業者就有了開拓大陸市場的根據地,而通過不定期舉辦兩岸茶文化交流活動也能提升大陸茶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