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翻譯家、廈大教授劉凱芳近日在廈門辭世,享年75歲
■ 《午夜之子》堪稱媲美《百年孤獨》,譯作擱置13年出版后大受歡迎
2014年,劉凱芳(右)和他的家人在廈大上弦場,這是劉凱芳最后的照片。(家屬供圖)
劉凱芳翻譯的《午夜之子》最近在中文各大書單上節節攀升。封面人物為魯西迪。
3日,75歲的劉凱芳在廈門辭世。為了完整呈現《午夜之子》作者薩曼·魯西迪狂野想象力,以及印度豐富的文化傳統與復雜的種族宗教問題,劉凱芳花費巨大心力。這本譯作因故被擱置13年,直到2015年10月才出版。
劉凱芳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飽受胰腺腫瘤的折磨,最終卻是因為心肌梗塞,以大家始料未及的方式,突然告別人世。耗費心力地完成譯作使得這位原本默默無聞的大學教授的離去,在翻譯界、文學界、出版界掀起波瀾——不少人準備邀請劉凱芳出席年度好書的頒獎典禮,不料等到的卻是他辭世的消息。
劉凱芳的女兒劉惠人前日接受采訪,似乎還處在父親猝然離世的錯愕中。2日下午,父女倆在劉惠人家里,就《午夜之子》在2015年度好書榜單上排名,進行了小討論。劉凱芳還告訴女兒,他還翻譯了魯西迪的其他書,譯稿就藏在家里呢。
《午夜之子》
內容簡介
一個孟買小孩誕生于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的神圣時刻(1947年8月15日午夜零點),本書即是這個敘述者龐雜而嘲諷的自傳,同時也是一部文學的印度現代史。作者魯西迪以他豐富而狂野的想象力,呈現了南亞洲光榮與惡兼具的紛繁面向:這塊神秘次大陸及其人民的生活、命運、夢想和無奈。
好評如潮
該書1981年出版,曾贏得英國最權威文學獎布克獎。《紐約書評》稱它是“這一代人英語世界出版的最重要的書籍之一”。《倫敦書評》認為它是“印度對英語小說最新、最出色的貢獻”。《泰晤士報》則贊譽說:“自從閱讀過《百年孤獨》以來,還從來沒有其他小說像它這樣令人驚嘆。”
劉凱芳翻譯的該書中文版去年10月出版。
譯好之后,擱置13年才出版
魯西迪是當今英國文壇的領軍人物,被譽為后殖民文學的“教父”。《午夜之子》自1981年出版后便好評如潮,曾贏得英國最權威文學獎布克獎。《紐約書評》稱它是“這一代人英語世界出版的最重要的書籍之一”。《倫敦書評》認為它是“印度對英語小說最新、最出色的貢獻”。《泰晤士報》則贊譽說:“自從閱讀過《百年孤獨》以來,還從來沒有其他小說像它這樣令人驚嘆。”
200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邀請劉凱芳翻譯《午夜之子》。雖然當時劉凱芳手頭正在翻譯一部十九世紀的經典名著,但是,他還是決定接下重任。劉凱芳后來在《午夜之子》的譯序中寫道:像《午夜之子》這樣一部舉世公認的當代名著,早就應該介紹給中國讀者。
劉凱芳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翻譯,因為一些原因未能出版。大約10年前,劉凱芳索性把一半的譯稿放在網上,供大家免費閱讀,他還不斷寫文章呼吁,讓《午夜之子》告別“午夜”。
但是,這一擱置就是13年,直到2014年,北京燕山出版社開始策劃該書出版,出版社編輯尚燕彬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當時聯系不到已經退休的劉凱芳,只得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向廈門大學官網上所公布的劉凱芳郵箱投了一封郵件,沒想到當天就收到了劉凱芳的回復。信中,劉凱芳顯得十分高興,但是仍然十分謹慎地要求出版社再給他一段時間,讓他再修改一遍稿子。
在《午夜之子》被擱置的這些年,劉凱芳時不時會重讀譯文、一遍遍修改。尚燕彬說,想不到臨到出版前,他竟要求還要再修改一遍。
反復打磨,力求精益求精
2015年10月,《午夜之子》中文譯本出版,五十余萬字,劉凱芳后來收到稿費三萬多元。讓他欣慰的是:《午夜之子》中文版迅速獲得了中國文壇和讀者的盛贊,并在各大書單中占據排頭兵位置。
劉惠人說,爸爸在這本書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過任何一部譯著。《午夜之子》的復雜性超過很多人的想象。印度本身是一個文化傳統豐富、種族宗教關系極其復雜的國家,魯西迪在書中使用了大量有關印度傳統文化的典故,其中不少都與宗教有關,正如魯西迪在小說中所說的,印度教中的神靈就有三億三千萬個,其中一些主神有各種各樣的化身,這對劉凱芳的翻譯增加了難度,他因此參閱了大量有關印度次大陸歷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書籍。
劉凱芳也在譯序中舉例,書中大量有關食物、衣著和其他風俗習慣的詞語源自印地語、烏爾都語或者孟加拉語,這些詞語就連《牛津詞典》和《韋氏三版國際詞典》等大型英語辭書也沒有收錄,他只得通過郵件向具有印度或巴基斯坦文化背景的外國朋友請教。
劉惠人說,《午夜之子》去年10月份出版后,爸爸當時的身體已經很虛弱了,但是,他總擔心有什么錯,反復推敲字眼,希望能在二次出版時更加精益求精。
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馮濤此前向媒體表示,現當代英語文學作品因為風格流派很多,相對較難翻譯,他認為,劉凱芳很好地處理了英美當代文學的“抗譯性”。
家人“沉默”,只因不忍他太辛苦
譯作擱置十余年后出版,劉凱芳的喜悅心情可想而知。不過,劉惠人說,他其實對一件事耿耿于懷——有一天,他似乎是無意地問女兒:你媽媽對這件事好像無動于衷,沒有任何表態。
劉惠人當時沒有做細想,直到前日,她要出發接受《廈門日報》采訪時,跟媽媽提起這事,劉太太心痛萬分,她是劉凱芳每部譯作的第一讀者——丈夫翻譯的文稿,第一校對就是她。劉太太說:“我寧愿他不懂得翻譯,他沒有翻譯工作的最后四五年,是我過得最高興的時光。”
劉惠人形容進入翻譯工作狀態的父親,如同“進入角色的演員”,從早到晚,除去吃飯的時間,他都把自己關在書房里;而且,脾氣變得十分暴躁,一旦被打攪,“火山”迅速爆發。
某種意義上,這位翻譯家是“半路出家”。劉凱芳是江蘇泰興人,1959年畢業于蘇州中學,成績優異,卻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被大學拒之門外,這時,原本讀俄語的他開始自學英語。劉凱芳的中學同學最近告訴劉惠人,即使劉凱芳被下放到農村,他仍然把英語書籍偷偷帶到那里。恢復高考后,劉凱芳以高中生身份考上廈大外文系研究生。
1981年,40歲的劉凱芳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他是受學生喜歡的好老師,但是在劉惠人眼中,他一直是嚴父,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劉凱芳被公派到英國,劉惠人才領略了父親柔情的一面——劉凱芳在寫給女兒的信中不斷自責:我為什么把好脾氣都留給學生,把壞脾氣留給自己的孩子。
5日,家人和朋友送別劉凱芳,每當想起這幕,劉太太都懊悔萬分,她告訴女兒:“我應該告訴他!其實我很在乎他的《午夜之子》,我只是不想他那么辛苦。”
劉凱芳照片。(家屬供圖)
【人物】
劉凱芳
(1941-2016)江蘇泰興人,廈大外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英語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他翻譯的作品很多,除了《午夜之子》,還有《愛上浪漫》、《品徹·馬丁》、《可以吃的女人》、《圣誕頌歌》、《匹克威克外傳》等。
“二十世紀唯一能媲美《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巨作”《午夜之子》,在中文各大書單上節節攀升時,它的中文譯者、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劉凱芳的生命卻在午夜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