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菜以清鮮爽淡著稱,其湯湯水水,更是備受人們喜愛。肉羹作為閩菜中再普通不過的一道,卻在我的記憶中,占據很重要的一個位置。
小時候感冒風寒,沒有一點胃口的時候,奶奶就會吩咐爺爺去買一斤豬肉,爺爺樂呵呵地回家,把一條上好的里脊肉拿到奶奶跟前顯擺:“看,我今天買的這塊肉多好啊!給小孫女做肉羹再合適不過了!”奶奶笑呵呵地接過肉,拿到廚房去,再吩咐爺爺去家后面的菜園子擇一些青菜,揪一小把蔥。奶奶說:“生病吃肉羹最好了,營養也夠,又很清淡好消化,再沒胃口也能吃兩碗。”爺爺就會打趣奶奶:“就你知道的多,你可以當醫生了。”兩個人邊斗嘴打趣邊生火洗菜,橘黃色的燈好像一個小太陽亮起來,灑下一圈溫馨的光暈,讓蜷縮在藤椅里看電視的我,情不自禁被吸引到廚房,那暖洋洋的氣氛,那香噴噴的味道,使得惱人的感冒仿佛好了一大半。
后來求學工作,只要出一趟遠門,奶奶也都一樣會為我準備這樣一碗肉羹。以至于后來我在廈門工作,開始學習廚藝,肉羹便成了我的不二之選。尋著記憶里的那一幕幕,我居然也能把肉羹做得有模有樣。
有一次,友人從南安來看我,我在菜市場輕車熟路地選購好想要的食材。主食是南瓜飯,煮熟以后再撒一把小蔥。油爆大蝦是第二道,友人愛吃蝦,我洗干凈蝦,去除蝦線,蔥姜蒜加個辣椒,一會兒,香噴噴的大蝦就紅紅火火地出鍋了。接下去就是肉羹了。
首先,我將買回的里脊肉洗干凈,切成片兒,加上一點醬油、鹽巴和佐料,置于碗中腌制十分鐘,這樣有助于肉的入味。然后,加入一勺奶奶親自制作的地瓜粉,把肉和粉抓均勻。等待的時間,也不閑著,將香菇豆干等佐料炒熟加上開水再煮開,就可以把腌制抓勻的肉羹一塊塊下鍋了。煮沸的水冒著大小不一的水泡,爭先恐后地在水面上舞蹈,那肉羹一頭扎進水里,回轉身,再浮到水面上,隨著水泡上下搖擺。不一會兒,一鍋肉羹就熱熱鬧鬧地沸騰起來了。友人說我下肉羹的手法,仿佛無影手。我自豪地告訴他:“下肉羹的速度當然要快,不然前面的肉羹煮老了,后面的肉羹才剛出生,而且肉都要均勻滾著粉,不然就不好吃了,這可是奶奶教的呢。”我招呼友人把洗凈的一把豆芽菜丟進鍋里,稍微燜一下,就關火,再將熱好的蔥油倒進去攪拌一下,肉羹就煮好了。
友人對我做的肉羹贊不絕口,恰好奶奶打來電話,友人搶過手機,在電話里一個勁地夸奶奶的好手藝,也夸奶奶的愛徒好手藝,奶奶在電話里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肉羹真的只能算一道再普通不過的家常菜,但是對我來說,對很大一部分的閩南人來說,那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家的味道,一份對家人的念想。特別是在那些生病的日子里,在那些離家的日子里,肉羹占據著我的味蕾,也占據我的心里最溫暖最柔軟的那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