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今天的廈門市民來說,許多“年味”留在記憶里,期盼著能感受到逝去已久的那些傳統味道。
市民選購年貨。
黃小夏是70后,她記憶中的春節,家家長輩都會自己露一手,蒸煎炸煮,還不忘端上一碗給鄰里街坊。
在這種情愫的牽引下,工業化生產的各種年貨,時常會變得食而無味;高檔飯店里的山珍海味,也仿佛只是增加了脂肪和膽固醇。
過年,當然少不了傳統的美食。自古以來,在廈門,有眾多與民風、民俗相伴而生的特色美食。過年之時,這些寓意美好、以傳統手法烹制、歷經傳承、帶有廈門“烙印”的食物,為廈門人的餐桌增添了文化氣息。
市社科聯顧問彭一萬認為,這些過去在歲首用于祭拜祖先、神明的傳統美食,不僅與傳統的年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還蘊藏著諸多閩南文化的精髓,“保護這些閩南傳統的年味美食,無形之中,就是在守護屬于廈門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滿足人們對‘年味’的需求。”
如今,在廈門,原汁原味保留傳統“年味”的美食、習俗正在日漸減少,傳統舌尖美食里所蘊藏的溫情也少了,不免令人遺憾。對于飲食文化發生的改變,彭一萬顯示出“無奈的寬容”,認為這是社會變遷所不可避免的產物。“制作食品的過程可以簡化,但飲食文化所包含的內涵,以及共享食品過程中人際間的情感交流和關系調整,是不可缺失的,所以我們不能放棄對老字號、老產品、老工藝、老工匠的進一步挖掘。”彭一萬說。
非遺中的古早味
大籠甜粿拜天公
高1.3米的大籠甜粿。(資料圖)
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 同安鳳崗村崗頭洪氏祖祠里就會舉辦“天公圣誕民俗文化節暨廈門市非遺項目‘崗頭大籠甜粿’民間制作技藝慶典活動”。村民們準備各種貢品敬拜天公,而大籠甜粿是其中最重要的“供品”,擺放在祠堂大門的兩側。今年的正月初九,這項慶典活動將如期舉行。
鳳崗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洪振宗介紹,從清代中期至1951年,鳳崗一直保留做大籠甜粿敬天祈福的民俗,后中斷了60年,于2011年得以重現,并延續至今。
大籠甜粿,即大蒸籠蒸的甜粿。1.3米高、700多斤的大塊頭如何制作而成?洪振宗說,蒸做一柱大籠甜粿,需糯米粉400多斤,蔗糖近300斤,加水蒸熟,兩柱大籠甜粿需30多名壯漢,用4口大鼎、8個大蒸籠同時開蒸,以前燒木材要蒸兩天兩夜,現在改大煤氣罐,也需蒸13個小時才能蒸好。因此,大籠甜粿要從正月初二就開始蒸做。
鳳崗保存完好的兩套清代八卦形模板,是大籠甜粿制作的關鍵。甜粿蒸熟后,倒進由8塊模板拼成的八卦形粿桶內,桶內刻有各種吉祥的圖案,每層鋪上豆皮和擦上芝麻油分離,逐層加高直到原料用完,最后木制瑞獅壓頂,拆除模板后紋理顯現,一柱大籠甜粿完成。敬拜天公后,大籠甜粿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分給村民、親戚好友、慕名而來的各地游客享用。
“崗頭大籠甜粿”背后既有著有趣的歷史傳說,也凝結了復雜的制作工藝,更重要的是,它展現出來一種“味至濃時即故鄉”的力量。2013年,該甜粿手工制作技藝入選市級非遺項目。
薄餅技藝代代傳
“薄餅嫂”在做薄餅。(本報記者 陳冬 攝)
“薄餅嫂”吳招治,最近比平常更忙了。
糯米、香菇、鹵湯炒香燜熟的油飯,是吳招治薄餅的重要材料之一。在操作臺上,擺著好幾個面盆,里面裝的則是薄餅的菜料,有大頭菜、胡蘿卜、花菜、高麗菜、大蒜、冬筍、豆干、三層肉等十幾種原料。柔韌的面團在灼熱的平底鐵鍋上迅速按下、旋轉提起,鍋面上一張薄餅皮成形。
吳招治的這門手藝,是從她的爺爺蔡體手上傳下來的。從小過繼給蔡家的吳招治,跟著爺爺在同安墟市擺攤賣薄餅,跟隨父親學習薄餅制作技藝。
“小時候沒事的時候,最喜歡聽爺爺講同安人蔡復一夫人發明薄餅的故事。”吳招治并不只是單純地聽聽故事,她希望有一天,能夠把薄餅文化傳揚出去。而真正讓吳招治下定決心開始其薄餅事業的,居然是北京烤鴨。說干就干,1997年從北京回來,吳招治就在同安汽修廠旁邊開起了薄餅店,慢慢在當地小有名氣。
現在,吳招治年近花甲,仍堅持自己動手,并推陳出新。同時,她還將制作技藝傳給下一代。
春節特色食品
年糕:年年高升
這些天,在各式古早糕粿店,總能看到排隊的場景。溢滿四處的糕點香氣,誘起了店外行人的食欲,勾起了兒時過年的美好回憶。
許多老廈門人總會憶起兒時家中長輩忙于“蒸糕做粿”的熱鬧場面。家住廈港的許阿姨說,過年煎粿蒸糕“發”新年,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前夕,城里城外,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開始淘米磨漿,著手準備制作過年的糕點。
粿,在廈門年味小吃中,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從象征“好彩頭”的菜粿,到寓意“甜蜜美滿”的甜粿、用于祝愿長壽的“紅龜粿”,再到代表“興旺吉祥”之意的冬米白粿,雖用材相似,但因用了不同的做法,而各具特色。
能夠“開懷大笑”的碗糕、發糕等,既含著與“發”字相關的美好之意,同時,也是祭拜先祖的物品。
薄餅:春滿乾坤
薄餅亦稱春卷、潤餅。大年三十吃薄餅,是廈門傳統習俗之一。民國《廈門市志》有云:“年夜飯的菜肴多數含有吉利、富足、長壽、有余的寓意,廈門風俗先要吃薄餅。詩云‘春到人間一卷之’,寓意春滿乾坤福滿堂。”春卷之名即是由詩句得來。
看似普通的薄餅,卻有一個美好的典故——明代嘉靖年間,廈門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后來,蔡復一官至總督云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將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一張薄薄的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從官府傳到民間后,“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
元宵:團團圓圓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團。據說,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仔,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說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并作16字贊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年夜飯:
“圍爐”合家歡
除夕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大都愛吃火鍋(暖鍋),“圍爐”合家歡。火鍋有“一品鍋”(整鍋一格)、“鴛鴦鍋”(兩格)、“四色鍋”(四格)。從“一品鍋”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貴”。由于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
與北方有所不同的是,廈門人特別重視海鮮,絕對是廈門過年宴席上的主角,如魚(“年年有余”)、蠔仔、紅蝦、旺螺、海帶等。
彭一萬說,圍爐時很少吃米飯,但要準備一碗飯,上插春花,成為“春飯”,留到第二天,“春”在閩南方言中與“剩”同音,象征年年有余。圍爐后則要吃柑橘或甘蔗,柑橘象征生活既甘甜且吉利,甘蔗則寓意節節甜、家運興隆。
【記者手記】
春節吃的是“意義”
民以食為天,節日飲食更是節日民俗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吃”,至今仍是各大傳統節日的核心內容之一。曾經有人感嘆:如今的節日就只剩下吃了,端午成了粽子節,中秋成了月餅節,春節除了團圓飯就是春節聯歡晚會。
其實,節日中的“吃”包含了太多的學問,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的心愿、期盼、追求都或隱或顯地以象征的形式隱喻其中。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飲食的象征意義更為突出。因此,春節的“吃”完全不同于平時的“吃”。同一種食物,平時可能只是為了滿足食欲,而春節期間吃的是“意義”、是年味。(記者 陳冬 姚凡,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