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高甲戲劇團負責人何杰說,高甲戲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北、雜四大行,后期發展為生、老生、旦、北、丑、雜等六門行當。高甲戲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高甲戲丑角有文丑、武丑,其表演動作模仿于木偶,富于夸張變形,詼諧滑稽。上世紀80年代以來,高甲戲的丑角藝術被推向極致,被我國著名文藝家高占祥贊為:“以丑演美,華夏一絕”。
《桃花搭渡》活躍舞臺半個多世紀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豐富,保留的傳統劇目有600多個。
高甲戲優秀傳統折子戲活躍在舞臺上,其中《桃花搭渡》上個世紀50年代整理后就在舞臺上常演不衰。這一折子戲講的是乖巧可愛的婢女桃花深夜為小姐送信卻路遇江水阻攔,多虧好心的老渡伯相助,得以搭渡過江。在船上,桃花與老渡伯一唱一和,在談笑間渡過了大江。劇情詼諧幽默,演盡高甲戲情趣。該折子戲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獲劇本二等獎,蘇燕玉獲演員二等獎。
《昭君出塞》成功“奪梅”
2011年6月,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暨第三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頒獎晚會在四川成都舉行。泉州高甲戲新編歷史劇《昭君出塞》成功折“梅”,該劇主演、一級演員、泉州市高甲戲劇團陳娟娟成為本屆梅花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