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四平鑼鼓在閩南已十分盛行。漳州南靖民間有“萬盛鑼,誘船婆;萬盛鼓,誘查某”等俗諺,南靖有“四平吹,熱煞囝仔胚”的說法。
現在四平鑼鼓樂的領班人吳炎祥還珍藏著一本清朝手抄本《四平鑼鼓吹譜》,吹譜記載有風入松、大過場、新水冷、石榴花、下小樓、小過場、雁兒落、玉芙蓉、德流子、粉疊見、大三通、古風入松等67個曲牌以及12條串仔譜,還有一些沒有曲牌的吹譜。四平鑼鼓樂演奏都遵循戲劇節目按套進行,他們的鑼鼓陣曲目有八套,即頭音吹排、二音吹排、三音吹排、大破對陣、看陣、雙劍記、鐵弓對陣。頭音吹排是鑼鼓陣的基本功,學會頭音排鑼鼓就基本掌握了四平鑼鼓的演奏技巧。
四平鑼鼓樂節奏感強,優美動聽,鑼鼓聲喧,氣氛熱鬧,深受廣大農民喜愛。
代表曲目
主要是《蔡伯喈不認前妻》《蘇秦六國封相》、《劉文龍菱花鏡》、《呂蒙正衣錦鄉》、《劉知遠白兔記》、《王十朋》等。
四平鑼鼓樂的表現形式
傳統的四平鑼鼓隊,一般以8人為一個演奏單位,根據情況需要可以增加2至4人進行演奏。近年來,四平鑼鼓隊參加會慶、節慶、賽事等活動都按四平戲曲調創作大型吹打樂曲,更具豐富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