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清同治朝實錄卷之一百五十七》載:“同治四年。乙丑。”下載:“癸卯。諭內閣、左宗棠、徐宗干奏、剿辦上下府各屬土匪情形一摺。……永春州知州周式濂于上場堡埔頭鄉應拏匪徒,日久未獲一犯,輒請免其拏辦。于發審之顏必魁一犯,又復在押潛逃,并請將該州紳士捐免坐賈銀兩,作為團費。種種情節支離,難保無有心賄縱情弊。周式濂著先行革職,暫留本任,勒令嚴緝要犯顏必魁到案審訊聽候查辦。”文中所說“癸卯”是指這年的11月,顏必魁被宣布為清廷“嚴緝要犯”。
除石雕外,魁星巖上還有多處摩崖書法,有明萬歷王豫的七絕詩,清王寶善的題刻,清湘芷氏和可堂氏的五言唱和詩二首,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武狀元馬負書的“魁”以及“迎云”“佛跡”“吟臺”“崆峒元石”“文曲華世”等題刻。其中最為人熟悉的當屬那方出自清初武狀元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之手的60厘米見方筆法蒼勁有力的“魁”字。“馬負書,漢軍鑲黃旗人,清朝將領。授福建陸路提督。”《清史稿·卷三一七》載;“福建陸路提督馬公負書,性耽翰墨,稍暇即臨池。”另據《閱微草堂筆記》載,他還有另一匾書“光昌文運”懸于大雄寶殿之左殿。相傳若是七歲孩童伸手能觸摸到“魁”字,又勤讀詩書,長大后就會中狀元。雖說只是莫須有的傳言,卻也常有父母保護著孩子登高觸摸,從而引來陣陣笑聲或驚叫聲。他們或許并非為所謂“中狀元”,只因該字位于一方半橢的光滑石頭上方,小小孩童攀爬上去實有難度,因而被視作考驗孩子面對困難的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