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湖邊,涼風習習,吟詩作賦,不亦樂乎
閩南網6月7日訊 你知道嗎,用閩南語念唐詩,就跟唐朝人朗讀唐詩一樣,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悅耳動聽!
昨天上午,在泉州市區東湖公園池畔,20多位鯉城詩詞學會的詩詞愛好者聚在一起,用閩南語吟唱唐詩,吸引了不少市民圍觀。
副會長傅孫義說,其實這是一次彩排活動,為了一件大事。下個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將到泉州拍攝,其中一幕便是用閩南語吟唱唐詩的畫面。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傅孫義老師帶頭唱了一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曲調很獨特,其中唱到“中、夜、弓”這三個字時,聲音拖長而緩慢,整個曲子也變得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74歲的陳瓊芳老師不僅是學會的副會長,還是泉州老年大學詩詞教師,對閩南語頗有研究。他說,閩南方言有著特有的風格,如果用來吟唱和朗誦唐詩,大體有兩個規律,“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意思就是平音聲音拉長,音調低,仄音聲音短促,音調較高。
“以前泉州還有私塾的時候,學生們就是用閩南語來朗誦詩詞的,很有意思。”陳老師說,閩南語很接近中原古音,現在很多時候,用閩南語念唐詩就比用普通話來得押韻。“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這句詩,‘斜’和‘家’用普通話念并不押韻,換作閩南語則押韻。”
陳老師說,平時他們創作和朗誦舊體詩,都會參照《平水韻》,《平水韻》包括106個韻部,很多韻部跟閩南語很接近。《平水韻》是根據唐初許敬宗奏議合并的韻,所以,唐人用韻,實際上用的是平水韻,這也正好跟閩南語相吻合。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的陳韶瑜導演是泉州人,她認為,閩南有很多文化遺存非常好,就是缺少宣傳。下個月,央視八集《園林》系列紀錄片中唐朝園林部分,有不少場景將在泉州拍攝,其中唐詩將采用閩南語吟詠。“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很多文學教授都知道用普通話讀古詩不押韻,要用閩南語才押韻。這次有機會把片子的拍攝放在泉州,希望能多多展示。”
鯉城詩詞學會有90多名會員,大部分是退休老人。
“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學習、切磋,朗誦吟唱唐詩可以很好地抒發感情,豐富了我們老年人的生活,大家都很喜歡。”70歲的老駱昨天特地從廈門趕來參加彩排。
□都來試試
為了讓大家都能過把唐詩癮,昨天,傅孫義老師特別推薦了杜牧的《清明》。我們根據傅老師的朗誦,整理了以下諧音版本,可朗誦也可吟唱,大家不妨試一試哦!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習[zie]烏昏昏
路上行人欲斷魂。
[lo][xiong][hing][len]唷[duan]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jie][muen]酒噶[ho]次優
牧童遙指杏花村。
[mo][dong]遙幾杏花[cuan]
□相關閱讀
關于閩南語的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本報5月29日N8/N9版的深度報道“溫陵十二釵之方筱言”《千年古音傳閩南鄉音娓娓道鄉情》。
唐朝的歐陽詹(公元755年~800年),字行周,是福建晉江人,有“開八閩文化之先”之稱,您可以試試將他所著的《及第后酬故園親故》用閩南語朗誦,看是否押韻。
才非天授學非師,以此成名曩豈期。
楊葉射頻因偶中,桂枝材美敢當之。
稱文作藝方慚德,相賀投篇料愧詞。
猶著褐衣何足羨,如君即是載鳴時。(本網記者 張帆 謝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