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形式為群體傳承。自清代以來,其傳承譜系大致如下:
1、近二百年甚至更早以前,常有聽眾圍坐巷內露天臺邊,聆聽“講古”。清朝年間,一廈門道臺認為“講古”對民眾有益,給予“講古仙”資助鼓勵。“講古”場在民間進一步興起。
2、民國初,“講古”成一些民間藝人職業,上世紀20年代,廈門“講古”極盛,島上“講古”場多達50多處,島外鄉鎮也有“講古”場所。在讀書人少、文化低、文盲多的社會,“講古”成為民眾喜聞樂見,有利增長知識、擴大視野的傳播方式。
3、抗戰勝利后,“講古”陸續恢復,“講古場”由抗日戰爭前的12個增加到40多個,其中鼓浪嶼蘆竹仔腳的“講古”場,自抗戰勝利后即恢復,“講古仙”雖幾經變換,“講古”場卻一直持續至1952年左右。
4、解放初,政府開設新說書場,并組織說書藝人聯誼會,集中培訓“講古仙”,規定開講前先講報紙時事并講革命斗爭故事。婦聯舉辦說書大會,說書員下廠說書,說書人傳授說書藝術,舉辦說書觀摩比賽。說書員在城鄉俱樂部出現,有的還自編自講,增添了傳統“講古”的生氣。
5、“文革”期間,“講古”場受沖擊幾乎全部停止。但流傳民間的傳統“講古”藝術并未消亡,仍有五六位“講古仙”在“講古”場繼續“講古”。
6、改革開放前后,市內多處有人邊賣茶水邊講古今故事。
7、目前,廈門閩南之聲廣播、廈門衛視閩南通“講古”欄目和金榜“講古”場均有“講古仙”在“講古”,《鷺風報》定期出版“講古”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