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南少林,除誕生了以五祖拳、太祖拳、白鶴拳為代表的武術體系外,也有不少民間傳說流傳于世。“火燒少林寺”、“僧兵抗擊倭寇”,以及俞大猷、方世玉、洪熙官等人物故事,不但在八閩百姓中口口相傳,還跟隨南少林武術一道遠涉重洋,傳播到了東南亞、臺灣、香港、琉球等地,成為維系海外華人鄉情的重要紐帶。
如今,泉州少林寺正擬將這些傳說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傳說歷時已久,自1992年復寺以來,泉州少林寺就一直對相關民間文學和史料進行搜集、整理與記錄,現已基本完成了主要傳說故事的編撰。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與南少林武學相輔相成,不僅弘揚了南少林傳人保家衛國、匡扶正義的英勇氣概,也印證了南少林千年的悠久歷史,為傳播南少林文化提供了優秀的載體。
千年傳說
再現歷史滄桑
目前,經整理后的南少林傳說共收錄自唐宋年間到現代的33篇民間故事,既反映了泉州少林寺這座千年古剎的滄桑巨變,也展現了少林武術與精神的共同傳承。據考證,泉州少林寺始于唐初,是由嵩山少林寺派僧人南下所建,相傳其創立者正是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禪師。泉州少林寺繼承了北少林禪武同修的特色,在智空禪師及其傳人的影響下,少林武術在泉南一帶日漸興起。隨后,盡管泉州少林寺因時局動蕩兩遭滅頂之災,但少林薪火卻沒有斷絕,反而深入民間,發展出諸多不同的流派,將武術的根基深深扎進閩南的土壤中,成為中華武術的寶貴遺產。
明初,倭寇滋擾閩南沿海,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南少林的精神逐漸從懲惡揚善向著家國大義演進。根據傳說,泉州少林寺為了抵御倭寇,曾選派百名武僧到抗倭名將俞大猷軍中,組成驍勇無比的“少林僧軍”,令閩粵百姓民心大振。俞大猷曾留下一本武學名著《劍經》,成為少林棍法流傳至今的重要依據。“火燒少林寺”的傳說更是在閩南家喻戶曉,并以民俗活動的形式傳承。閩南民間素有“抬青獅”的表演,“抬”為“打”之義,“青”諧音“清”,青獅暗喻清軍,舞獅的一般也是習武之人,這一傳統不僅表現了民間對封建統治者的反抗,也反映了閩南人對南少林精神的認同與發揚。
共同記憶
彰顯保護價值
改革開放后,不少祖籍閩粵的華僑回鄉投資電影,南少林成了重要的題材之一。年輕人所熟知的方世玉、洪熙官等人的故事,大多都可在南少林傳說中找到原本。而電影中所展示的如南拳、詠春拳等武術,也都是由南少林功夫發展而來。南少林在全世界華人中的影響之大、積淀之深,也彰顯了南少林傳說在聯系鄉情、密切交流方面的獨特作用。
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周偉良曾撰文指出,南少林傳說的積淀與傳播為少林武術的文化認同提供了前期的思想文化資料,隨著歷史的文化積淀,“南少林”最終凝聚為一種銘刻于東南沿海百姓心中的集體記憶,這種記憶也追隨著閩南人的步伐向外傳承。目前福建、臺灣等地民間傳抄的許多拳譜、秘籍都稱出自南少林,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目前,泉州少林寺已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組織出版相關的圖書漫畫。同時,豐澤還將建立一座“南少林傳說”文化傳習館,收集與南少林傳說有關的實物進行展出,并組織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正如泉州少林寺的方丈釋常定所言:南少林傳說賦予南少林武術精神。南少林傳說“申遺”將對南少林武術和精神的傳承和發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東南亞華人血脈聯結的紐帶。無論是俞大猷、方世玉還是妙月師,這些生動的英雄形象都反映了閩南人生活和文化的積淀,他們的傳承和發揚,必將給更多人以鼓舞。(潘登 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