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釵白筱瓷
泉州外銷陶瓷博物館內的雕塑,還原陶瓷制作工藝
在德化,一個師傅從傳統(tǒng)龍窯內抱出燒制好的瓷器
陳麗玲塑造了一系列優(yōu)雅女性形象
陶瓷展現(xiàn)的惠女形象
【閩南文化大觀園】
楔子
溫陵十二釵
釵釵有傳奇
溫陵深巷,紅磚厝里,蔡襄徐筆論茶。洛陽橋頭,陶瓷踏水向西。此地古稱佛國,朱子言,滿街圣人。
堂號衍派尋蹤,梨園輕嘆詠。挑燈剪紙,燃燭雕木,庭院清幽人靜。起武是何人?白鶴亮翅走太極。且漫步,燕尾脊下月如鉤。
《聲聲慢·代記閩南文化十二大類》
6月16日,第二屆世界閩南文化節(jié)將在泉州舉行。這是閩南文化的一大盛事。
然則閩南文化包羅萬象,欲逐一細考,學者文章汗牛充棟。當此,假“大觀園”之名,作“閩南文化大觀園”,擬代泉州地域原生態(tài)的閩南文化;假“金陵十二釵”之鮮明個性、楚楚動人,擬代閩南文化里十二項頗具代表性的大類:陶瓷文化、茶文化、先賢思想、海洋文化、南少林武術、南音南戲、人生禮俗、宗教信仰、閩南語文化、民間工藝、宗族文化、南建筑文化等。此為“溫陵十二釵”之立意。
溫陵眾釵,閨名皆走“筱”字輩,姓氏取自此釵家族中代表人物或諧音。十二釵名姓純屬虛構,為博爾關注。
是以,何妨借“閩南文化大觀園”演繹一段“溫陵十二釵”掌故來,一則使閩南人探尋根源,亦可以讓他鄉(xiāng)之朋了解閩南文化,不亦樂乎?
【釵主本紀】
釉白瓷器滋潤明亮且瓷胎致密,歷來極負盛名。閩南陶瓷家族這一支,尤以溫陵白氏聲名在外,族中女子白筱瓷,更需一提。
眾人謂,筱瓷者,明眸皓齒,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含詞未吐,氣若幽蘭。遠而望之,雅若修竹之氣度;近而察之,潔如嫩蕊之初生。
承西周之家業(yè),并青、黑、醬、綠、藍之彩,攬馬可波羅西式之愛,憂家族之前程遠途,白氏筱瓷,溫陵第一釵也。家族故事,且聽筱瓷慢慢道來。
相信你也看到了本釵主的家族世系譜了——
沒錯,這個“兩頭尖尖中間圓圓”的家譜,已讓我愁了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讓家族越來越好,再續(xù)祖上繁華熱鬧,這是本釵主目前最大的心愿了。
近些年,越來越多人關注我們陶瓷家族的發(fā)展,不僅出謀劃策,還親力親為,在尊重我們家族傳統(tǒng)的基礎上,整理新的成長方向和思路,有新視角的瓷雕大師,有大視野的龍窯經(jīng)營者,還有萬千為陶瓷設計、生產不遺余力的無名氏。
這些不只是我一家之言,不信,且隨我到大泉州地區(qū)轉一轉,一切,眼見為實。
我們家,有一段來自西周的記憶
在德化,目前約有十萬人從事與陶瓷相關的職業(yè),包括設計、生產、運輸?shù)犬a業(yè)鏈。我們家族的顯赫,還可以從各種文獻的記錄筆墨里略窺一二:
德化的釉白瓷器由宋代的青白,發(fā)展到明代中期后,因出現(xiàn)了更好的瓷土而進入滋潤明亮、瓷胎致密的乳白時代,家族鼎盛。青瓷、黑瓷、黃綠釉、褐彩等,當年也算是當?shù)氐拇蠹易拥芰?。那會兒,連《馬可波羅游記》都有先祖的身影,被帶到威尼斯的先祖,還得了個“中國白”的新名字呢。
而德化縣陶瓷博物館的館長鄭炯鑫,則以近期一個學者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家族的源遠流長,添了佐證:2007年,德化縣三班鎮(zhèn)和永春交界的遼田尖山山坡上,發(fā)現(xiàn)了西周時期的陶瓷窯址,經(jīng)鑒定,這是商周時的原始瓷器,主要用泥條盤筑法成型,并用拍印、刻畫、堆塑等技法作出各種裝飾花紋。
你或許以為,我們家族在泉州地區(qū)的起點,就在德化了吧?對我們家族頗有研究的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會告訴你:錯啦。泉州歷朝歷代都有窯址生產瓷器,擇址上遵循“先沿海,再山區(qū)”。因為沿海方便外銷,可是砍樹燒窯,沿海的樹木資源無法滿足陶瓷生產了,我們家族是不得已之下,轉向山區(qū)的。
家譜上,有一個令人憂心的拐點
陳建中館長深諳我族成長脈絡,他總結說,明清沿海海禁時期,陶瓷出口少了,而國內其他燒陶瓷的地區(qū)也在崛起,閩南沿海經(jīng)濟發(fā)達,材料和人工價格上漲,日用陶瓷生產需求量減少,我們家譜上那個拐點,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后來我們家族在德化的一枝獨秀,引起家中兄弟姐妹們的特別關注。大家關注后總結出來的寶典是這樣的:
改革開放后,德化抓準了時機,在工藝陶瓷上率先邁出步子。西方對我們家族的喜愛不減當年,用陳建中館長的話說,“西方人喜歡陶瓷做成的工藝品,大概每年都要將家中的陳設更換一遍,市場還是需要我們的”。
當然,做生意不是個簡單事,據(jù)德化相關部門統(tǒng)計數(shù)字,現(xiàn)在德化陶瓷產業(yè)雖然每年都保持著20%左右的產值增長,但是利潤率卻以1%~2%的幅度逐年降低。
政府部門的思路是,繼續(xù)對陶瓷產業(yè)進行升級,加快推進陶瓷生產方式、產品結構、銷售市場、生產規(guī)模等的轉變。
成長中,有一群懂我心性的大師
陶瓷家族在德化的繁榮,一方面得益于這里特殊的瓷土,還有另外一個無法忽視的關鍵——瓷雕大師。比如,明代的何朝宗就是一個典范。他擅長觀音、達摩等人物雕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技巧,結合瓷土特性,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據(jù)說,何大師真作在全世界僅剩43尊。2011年拍出的何朝宗的送子觀音像,成交價為172.5萬元,現(xiàn)在恐怕不止這個價啦。
古有何朝宗、顏俊高、蘇學金,后有蘇清河、許興泰、楊劍民等,現(xiàn)在還有邱雙炯、柯宏榮等國家級陶瓷大師。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是我們家長足發(fā)展的一個動力:很多藝術世家多代傳承,以各種造型創(chuàng)新、用色創(chuàng)新,拓展成長的新方向。和省工藝美術大師陳麗玲的相遇,就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驚喜。
陳麗玲的陶瓷技藝融合了各種瓷質之長,以女性視角,塑造優(yōu)雅的女性形象。成于她手的“金陵十二釵”系列美女,比如,《黛玉埋香》、《湘云醉酒》、《妙玉奉茶》等,將我們陶瓷家族的清滑如脂、細膩溫婉,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現(xiàn)在,陳麗玲計劃設計唐宋明清不同朝代的女性形象,演繹一回陶瓷版本的穿越故事,特別讓人期待。
創(chuàng)新,能帶來機遇,個性,能贏得空間。珍惜有想法有視角的瓷雕大師,是繁榮陶瓷家族不可或缺的一步。
夢想著,以爐火的熱情擁抱世界
通過前面的介紹,你也知道,我們家族讓步于市場,退向山區(qū)的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砍樹燒窯。
有人說,德化現(xiàn)在燒制陶瓷用電,西方百年前就做到了。西方現(xiàn)在用微波燒瓷,將來還能用核能燒制。
可這個叫吳金填的人卻這樣覺得——火有溫度、有感情,在窯爐里直接與瓷土碰撞;在窯爐里風還有拉力,燒出來的瓷器有火的痕跡和味道。松脂在1300℃的高溫中,可以化成落灰釉,附著在陶瓷表面,有一種不一樣的美。他不僅雇人燒火,還自己動手。他從哲學的視角看中國陶瓷的未來,覺得要賦予藝術陶瓷以靈魂,應該回歸傳統(tǒng),以我們的祖宗智慧來贏得未來。
吳金填是鯉城人,在上海和德國各待了4年,4年多前從德國回到德化。本來到德化三班鎮(zhèn)蔡徑村400多年歷史的古龍窯月記窯建開發(fā)區(qū)做現(xiàn)代美術館項目,卻被陶瓷家族的文化魅力吸引了,終止項目,轉而開發(fā)、保護起了月記窯,建有日本窯、歐洲窯,計劃引入更多的世界各地窯爐形式,展現(xiàn)在古老的月記窯周圍。他說,要推動“世界陶瓷回故鄉(xiāng)”。
看著即將動工的月記窯美術館,看著陶瓷藝術從“自己玩”到“大家玩”的轉變,我看到了家族歡騰起來的那個未來。
家族世系譜
西周
德化三班鎮(zhèn)和永春交界的遼田尖山山坡,出產原始瓷器。
南朝
晉江磁灶窯溪口窯,出產青瓷碗、盤、缽、甕、罐、盤口壺、燈盞等。
宋元
?。ㄗ疃κ?,窯址遍布):同安窯系窯址,包括泉州東門窯、南安石壁、惠安銀厝尾、安溪桂瑤、廈門東瑤、漳浦竹樹山、云霄水頭、長泰碗盒山、東山磁窯、詔安肥窯等。產品被稱為“珠光青瓷”,代表作為刻畫卷草篦點紋的青花釉碗,是閩南陶瓷生產的主流;
德化青白瓷窯址,如德化蓋德碗坪侖窯、潯中屈斗宮窯。產品以青瓷為主,另有白瓷、青白瓷、黑瓷,并出現(xiàn)黃綠釉、褐彩等,以形式多樣的印花盒和折腹碗最為典型。
明代
德化窯,“豬油白”
漳州窯,“米色釉”。
平和諸窯,生產的青花瓷被稱為“克拉克瓷”,胎質致密,但不夠潔白;紅綠彩瓷,彩繪盤被日本學者稱為“吳須赤繪”;
平和田坑窯,生產素三彩,大量外銷,被稱為“交趾燒”、“華南三彩”;
晉江流域安溪、德化,也產青花,多為碗類。清初是德化青花生產頂峰。
明末清初
至今
普通日用陶瓷產量下降,泉州德化陶瓷一枝獨秀,成為我國三大“瓷都”之一;目前德化陶瓷以工藝陶瓷和日用陶瓷為主,前者超過六成以上,后者占據(jù)三成份額。
讀這些書,你可以更了解我——
《福建陶瓷考古概論》曾凡著
“中國古代名瓷鑒賞大系”(叢書名)《德化白瓷》陳建中,孫藝靈著
“中國古代名瓷鑒賞大系”(叢書名)《磁灶窯瓷》何振良,林德民著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中的《德化瓷燒制技藝》
這些地方,可以觸到真實的我——
泉州古代外銷陶瓷博物館(晉江磁灶)
德化陶瓷博物館(德化縣城)
月記窯國際陶瓷文化旅游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德化三班鎮(zhèn))
德化屈斗宮遺址(德化縣城郊)
閩南文化節(jié)展情速遞:
德化陶瓷博物館
“南海一號”等大批出水瓷器,也將展至閩南文化節(jié)結束后。
“蘇清河作品展”,展出200多件蘇清河作品。
泉州市博物館的“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
德化瓷器,包括白瓷、青瓷、青花瓷、五彩、富貴紅,色彩斑斕;
漳州平和克拉克瓷、五彩瓷、粉彩瓷;
東南亞海域出水的磁灶窯;
南洋華人向漳州定制的瓷器等實物。(本網(wǎng)記者 吳月芳 謝向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