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29日在漳州舉行的黃道周學術研討會,讓人們的思緒穿越時空隧道回到明末清初。黃道周,這位被《明史》稱為“文章風節高天下”的節義忠臣,在殉難360年后再次感動故鄉人民。
因犯顏直諫
手指被獄吏打折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號石齋,漳浦縣銅山所深井鄉人。5歲進學,8歲能文,10歲時所作古文就受到長輩們的贊揚,14歲前往廣東博羅,求教于名儒韓日瓚,所寫《羅浮山賦》,已令滿座文人墨客叫絕。他于明天啟二年(1622年)高中進士,崇禎三年(1630年)4月任右中允。
黃道周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他任經筵展書官時,須向皇帝講解經傳史鑒。同僚都是膝行跪講,他卻昂首闊步站著說,還犯顏直諫思宗匆用小人:“凡絕餌而去者,必非魷魚,戀棧而來者,必非良馬。”結果被削職為民。
崇禎十一年(1638年),他因彈劾大學士楊嗣昌等權臣,被降官六級,貶為江西布政司。兩年后,巡撫解學龍在評價所部官員時,對黃道周的道德文章推崇備至。崇禎帝聞言大怒,說他們是“朋黨”,削了解的學籍,把黃道周逮捕進京準備處死。幸刑部尚書敢于抗旨,最后判處永戍廣西。這個冤案使黃道周坐了兩年牢,他的手指因被獄吏嚴刑拷打而骨折。
58歲那年皇上開恩,赦免復官,但心灰意冷的黃道周告老還鄉,在漳州鄴山講堂開壇講學。這時候,他已是“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徐霞客語)。
帶家鄉“扁擔兵”誓死抗清
如果是以傳道授業、書畫自娛了此殘生,黃道周不過是個文壇領袖。他的偉大,主要在于國難當頭之際寧死不屈的風節。
1644年,李闖大軍攻破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明只剩半壁江山。福王在南京被擁立為弘光皇帝后,下詔命黃道周赴任吏部左侍郎,入朝即被升為禮部尚書。但南明小朝廷只存活了一年,南京就失陷了。這時,企圖保存實力的鄭芝龍在福州擁戴唐王監國登基,史稱隆武皇帝。
黃道周被隆武帝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成了宰相。但當時兵權都掌握在鄭芝龍手中,隆武帝只給了黃道周幾百張空白文書,讓他自行招兵買馬抵御清軍南進。黃夫人聞訊長嘆:“哪有將在內而相在外能成大事的?道周必死,死得其所了!”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9月19日,毫無作戰經驗的黃道周,靠忠義之氣組織起一支以鋤頭扁擔為武器的家鄉子弟兵,浩浩蕩蕩開出了仙霞關,去跟兇殘的清軍做最后的決戰。出關后,又一路招募新兵,加上趕來匯合的江西義師,共有上萬人。10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就地開壇講學,籌措兵糧。幾天之后,分兵三路,向清兵發起了自殺性進攻。
一方是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烏合之眾,一方是身經百戰橫掃中原的勁旅,其勝負結局早就注定了。是年12月,黃道周兵敗被俘,立即被押解到南京。
撰聯譏諷前來勸降的洪承疇
在獄中,黃道周將生死置之度外,繼續著書立說,跟門人講習吟詠如常。每天來探望他的人非常多,有的是來求教的,有的是來求字的,他均有求必應。
清廷敬重其儒林宗師的身份,由貳臣洪承疇親自出馬,以閩南老鄉舊友之情百般勸降,黃道周先是裝聾作啞當面諷剌:“承疇死久矣,焉得尚存,此無籍小人冒名耳!”繼而送給他一幅嵌名聯:“史筆傳芳,未能平虜終可法;洪恩浩蕩,不思報國反成仇。”譏嘲得洪承疇又羞又愧。
但洪承疇還是上疏請求對他網開一面:“道周清節夙學,負有重望,今罪在不赦,而臣察江南人情,無不憐憫痛惜道周者。伏望皇上赦其重罪,待以不死。”但攝政王多爾袞忌憚的正是這“負有重望”的人物和“江南人情”的民意,下令盡快處決。
隆武二年(1646年)農歷三月初五,黃道周盥洗更衣畢,命仆人筆墨侍候,先作小楷,后改行書。又命鋪紙,做殘山剩水與長松怪石水墨大畫各一幅,從容題識,加蓋印章,然后出門就刑。當他被押到東華門一塊“福建門牌”時,便在牌前站住,指著“福建”兩字說:“我君在焉,我親在焉,死于此可也。”監刑官只好命令在原地施刑。
學生請黃道周給家眷留下遺言,他遂撕衫咬指,以鮮血寫下絕筆:“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慷慨就義,4年后歸葬漳浦北山。
100年后,他被自己所抗拒的敵方的皇帝乾隆稱贊為“古今完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