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東園鎮埭美村水上古民居,因四面環水且保存完好而得名。古民居擁有560余年歷史,由276座古厝組成,是目前漳州市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被譽為“閩南第一村”。此村規劃科學,每幢房子風格一致,間隔講究。幾百年前有如此規劃,值得現代人學習。現已成功申報“福建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村”。
最近,當地政府著手進行開發,將建成一個集度假、休閑、文化、閩南民俗展示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式公園,得到98%村民的支持。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村莊的寧靜被打破了。一些游客要買這里的房子,沒有村民肯賣。村民們期待著一幅更美的畫卷,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紅磚瓦,灰白墻,燕尾墻,繞村水。
4月14日,記者走進龍海市東園鎮埭美村,30多米寬的水道如綠帶環繞,波光粼粼,靜謐祥和。洗衣做飯,休閑聽戲,撲面而來的是淳樸的農家生活氣息。
這個鄉村常住人口960人,如今,還有200多人居住在古民居里。
漫步村中,隨處可見的古民居坐向,形態、大小近乎一致,若無引導,很難分清東西南北。古民居外觀形似宋代民居,屋頂以曲線燕尾式為脊,室內木雕精細,梁上漆畫清晰可辨,雖經風雨侵蝕,仍保存完整。
看到記者忍不住驚嘆,村民陳聯順客串起了導游,他自豪地說:“所有的古厝都是坐南朝北,而不是坐北朝南。由于古民居十分整齊,每一座幾乎一模一樣,每年農歷七月‘普度節’,村里經常鬧出客人走錯門的笑話。因為,每幢房子都一個樣。”
“村民主要靠什么生活?民居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記者問道。
“繞村河道就是村里的‘生命線’,村民利用河道養殖南美白蝦為生,也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我們都是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的后裔,如今這里居住的都是陳氏族群。500多年來,所有房屋規格由族里統一規劃,哪家蓋房子,都要經過族里的規劃,蓋哪里,面積多大,朝向如何,用什么材料,都要統一,所以能這么整齊。500年來,家家戶戶稍有破損就進行修補,所以如此完整。”
走到村里的觀景臺,抬眼遠望,200多座古民居層層疊疊,氣勢恢宏。陳聯順點出一個細節:“你看,所有房子邊門對著邊門,中間僅隔一米多寬,如果所有人家的邊門全都打開,一條由村頭連到村尾的直線通道就形成了,即使天落雨也不用打傘。”
“這么多年,難道沒有人想到過改擴建?”記者疑惑地問。
“肯定有這個念頭啊!但大家看到房子這么整齊劃一,還有49間古厝是明清時期的,都舍不得改建。這么好規劃的古屋很難得,而且這種科學的規則還值得現代人學習。很早以前我們周邊一帶就流傳這樣一句話:‘有埭美厝無埭美富,有埭美富也無埭美厝’。意思是即使比這里富,也蓋不了這么好看的房子。村民們引以為豪。因此,想改善住房,蓋新房子的都建到村外頭去了。基于這種發自內心的保護,古民居的規模和氣勢才得以保存。”
在村中停停走走,與老百姓拉家常,記者聽到埭美出名的故事:2011年,一群馬來西亞游客到此一游,將幾十張照片發布到網絡上。無心插柳柳成蔭,接踵而來的是中央媒體的跟進報道,古民居知名度陡升,舊有的寧靜被打破,游客紛至沓來。
村頭,幾棵古榕漏下細碎的陽光,河水泛著陣陣金光。陳聯順帶記者登上一艘木船,劃船是一位70多歲的大伯。他說,這好環境讓村民都很長壽,80多歲還在劃船的大有人在。
河面一陣寂靜,除了有規律的槳聲。“來的人多了,原有的寧靜被打破,會不會惋惜?”記者問。
“出名是件好事啊!前不久,這里還被評為全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村呢。聽說市里要對這里進行保護開發,提出‘以人為本,規劃先行,最小干預,凸顯特色’。現已初步進行規劃,今后,一個2000多畝的濕地公園將沿村而建,而水上古民居則要重點保護。這里將規劃建成一個集度假、休閑、文化、閩南民俗展示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式公園。”
“對此,我們村民很包容,也很開放。去年底,村里就古厝群的規劃保護,作了一次入戶調查,村民的支持率達到98%以上。如今,游客越來越多,一些游客甚至想高價買下這里的房子,但沒人同意。此外,村民還自發成立水上古民居管理理事會,我是副理事長。理事會成立后,要求村民要自行拆除搭蓋在古厝周邊的雞舍、廁所等搭蓋建筑,沒有人不同意,村民都把房側的臨時小廁所給拆除了,一共拆了五六十個。”
“合理科學的規劃開發,就是對古民居最好的保護,這也符合大伙兒的心愿,希望能借政府之力,讓水上古民居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