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石獅市鳳里街道辦事處附近賣魚街的文苑茶莊,曾經是菲律賓鯉安信局在國內代理處之一,這里運送了多少往來菲律賓——石獅的僑批,圓了多少華僑的思鄉夢。
3月中旬的一天,由泉州市僑聯主辦,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僑史沙龍”講座在豐澤區圖書館舉行。當天,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原副會長萬冬青把自己珍藏多年的“1958年鯉安信局金雙塔的《僑匯業從業人員履歷書》”捐贈給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這批珍貴的歷史檔案未來將陳列在博物館,讓群眾有機會了解“僑批”從業人員,這個已經消失的職業,以及鯉安信局的前世今生。
據萬冬青介紹,漂洋過海、過番謀生的華僑,把寫給家鄉親人的信件和錢財托付給南洋和閩南之間行走的水客和批信局遞送回家鄉,接濟、贍養親人。于是產生了“僑批”這種“信”“匯”合一形式的華僑家書。
泉州旅菲華僑眾多,有不少信局專門經營菲律賓到泉州等地的閩南僑批,也稱為“宋批”。目前在泉州的信局舊址還有幾處,位于泉州市鯉城區金龍街道后坑社區謝瑞生故居就是其中之一。
筆者看到,《僑匯業從業人員履歷書》中,標注鯉安信局的履歷書一共有7份。職位分別為:會計、出納、業務員、工友等。翻開《履歷書》,發現這是一份格式化的表格,每份16開8版,詳細記錄著從業者的姓名、職位、家庭狀況、工作簡歷、社會關系、簡單自傳等信息。
姓名為金雙塔的履歷書字跡工整秀氣。封面處職別一欄顯示,金雙塔是信局的一名會計。內頁記錄他入職時41歲,是泉州南門后田人,高小文化程度,曾讀過私塾和崇德小學。在簡介中清楚地記錄著,15歲時經父親朋友介紹,到德盛信局當學徒,后來晉升為業務員、會計,從一名沒有工資的學徒到月薪是200斤大米的重要崗位工作人員。金雙塔家中有老母親,做攤販的妻子,生育有4個兒子和3個女兒,分別為1到15歲。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僑匯業曾一度中斷,他也因此失業,只得跟妻子一起當起了攤販,養家糊口。抗戰勝利后,金雙塔又回到德盛信局工作,1946年9月跳槽到南鯉信局擔任會計一職,1948年6月南鯉改名為鯉安信局,并設廈門分局。隨后,他被派到廈門分局擔任會計。
鯉安信局的創始人是何許人?據資料記載,20世紀30年代,當時家住泉州新門外后坑的謝芳蚶、謝瑞生、謝芳繼三兄弟,先后前往菲律賓謀生。其中謝瑞生以經營鯉安信局為生。
1938年謝瑞生衣錦還鄉,在后坑社區建起一座兩落五開間大厝和一座兩層洋樓,至今仍然是頗為壯觀、有歷史紀念價值的番仔樓。如今在故居里還可以看到謝瑞生出席1939年2月5日“菲律賓岷里拉華僑匯兌信局同業公會第八屆職員攝影紀念”的老照片,后排右一就是謝瑞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1945年2月,在菲律賓的謝氏兄弟及六百多名華僑死于戰爭,謝瑞生被刺傷,躲過一劫。1946年,他返鄉把這段經歷雕刻在石碑上,嵌在門楣后,并在大厝的外墻上鑲嵌“一致抗戰”的磚雕。現在都已經成為華僑抗戰史跡。
1946年謝瑞生再次返鄉后,與施鈸透聯合辦起了南鯉信局,作為菲律賓鯉安信局在國內代理處,并曾在泉州中山南路325號、石獅賣魚街文苑茶莊內、石廈鄉合作社內、安海下墟巷52號、廈門升平路17號、金井鎮王合興和上海設點,謝瑞生后坑社區的家也曾短暫設點,兼營僑批僑匯。
萬冬青介紹,從這批履歷書中所記錄的社會關系也能反映出,僑批業因涉及錢款往來,從業人員很多都是眷屬、姻親、同鄉等值得信任的親屬。“僑批”從19世紀初葉到20世紀70年代,整整跨越了100多年的歷史。2013年6月,中國申報的《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
(洪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