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豐澤區東海社區的小漁村,居住著古時阿拉伯人的后裔,盤頭插花、戴丁香耳墜、穿大 衫的蟳埔女是來這里旅游的一大看點。
景點信息
地址:泉州市豐澤區東海社區
門票:沒有門票
交通:從北京坐飛機到廈門,從廈門松柏長途汽車站乘大巴到泉州(新車站)。泉州新車站有到蟳埔的公共汽車,從新車站打車到蟳埔村車費不到20元。
住宿:蟳埔村目前尚未有商業性的旅游開發,村內沒有賓館酒店,可返回泉州住宿。
美食:春節期間正是蚵(海蠣)肥的季節,蟳埔的蚵特別好吃,不要錯過蚵仔煎(海蠣煎)。
景點相關資料
蟳埔村是泉州市豐澤區東海社區的一個小漁村,位于晉江的入海口,距泉州市區不過10公里左右。這里的女人們頭上戴著鮮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圍,她們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稱福建三大漁女,這里還有別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
據專家考證,這些“蚵殼厝”用的蚵殼原產于非洲東海岸,大概有15公分長,分為上蓋和下臼。上蓋3厘米厚,下臼大概厚5厘米。
當時,蟳埔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貨。返航的時候,如果艙內不載貨就會形成空船,重心不穩則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員們就將散落在海邊的蚵殼裝在船上壓艙,載回來后就堆放在蟳埔海邊。
“蚵殼厝”的特性很適合海邊潮濕的氣候環境,防水、冬暖夏涼,經濟實用,受到了蟳埔及周邊金崎、東梅、后埔百姓的喜愛。明末清初,家家戶戶建房子都或多或少會用上一些蚵殼。
蓋“蚵殼厝”是一件難度不小的手藝活。建造“蚵殼厝”時,要考慮房屋的坐向、是祖厝還是民居等因素。師傅還要按照主人家的意見,根據外墻的大小,處在哪一位置,用什么形式建造等進行一系列設計,然后再對蚵殼進行篩選,分出上蓋、下臼,大和小,再清洗干凈。
原來砌墻只需要用土,不管是山上的、田里的都可以,只要有黏性,把蚵殼一只一只疊好,就能把墻壁裝飾得很好看。
砌蚵殼需要精湛的手藝。精明老練的師傅砌得錯落有致,片片如魚鱗。在砌時,凹的一面向下,第一個疊好,另一個要疊在前一個的一半,如此這樣,一個疊一個,同時要和內壁一起砌,內外交叉,避免蚵殼脫落。
“蚵殼厝”的墻壁厚度一般有36厘米,現在用條石、機磚砌的墻壁厚度大概在12厘米~24厘米。”用蚵殼蓋的房子,下雨的時候,雨水不會潑進屋里,而且冬暖夏涼。
“蚵殼厝”蚵殼的裝飾部位一般有以下四種:地基以上,四周砌紅磚框,整堵墻均嵌以白色蚵殼。這種“蚵殼厝”墻體如片片魚鱗的蚵殼,構筑錯落有致、簡樸大方,屬于明清時期的建筑;“出磚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形條石或亂石至窗底下,墻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紅磚方框,再飾以蚵殼至“鳥踏”下,這種形式具有實用性外,還有很強的裝飾效果;“鳥踏”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區,嵌飾蚵殼,有的還用紅磚砌圓窗,這種屬于現代建筑;用“條石”砌墻體至窗底下,再用紅磚砌成窗,然后以蚵殼裝飾“蚵殼厝”,在“鳥踏”下紅白相間,鮮艷奪目。不僅具有濃厚的民俗氣息,而且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和工藝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現代感。
蟳埔女與惠安女、湄洲女一同被譽為福建三大漁女,是閩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觀。她們盤頭插花,戴著丁香耳墜,穿著大裾衫、寬腳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情。蟳埔人靠海為生,以漁業為主。媽祖是民間最信奉的神播到海外去,成為國際的“航海女神”。
蟳埔女的習俗是繁多的,本文僅擷取其中部分與眾不同的奇異習俗,僅供學術研究探討。蟳埔女的裝飾被稱為‘民主頭、封建肚’:它的頭發在腦后梳成圓髻,髻中橫穿一支“骨髻”,插上幾朵五顏六色的鮮花,再盤上幾串四時鮮花,嫣紫姹紅、爭芳斗艷;它的服飾是典型的“大裙衫、闊腳褲”,且盛行“青衫黑褲”;其所佩首飾以“丁香”較具特色,據傳蟳埔女的頭飾及“丁香”存有泉州“海絲”的遺蹤。蟳埔女的婚俗,從沿村大道送“訂婚禮”到結婚時浩浩蕩蕩的送“嫁妝盤擔下”隊伍及至分贈全村鮮花以及新娘“入門黑”、“換腸肚”、“焗干家”等習俗特色頗濃。蟳埔女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是較重大的喜慶節日,“蒸喜飯”、“送更”、“洗契”、“印龜結粿、汆雞蛋”及“豎龍骨”、“安龍目”、“出龍”直至“奠基、上梁、安門、入厝”等習俗奇異。蟳埔女過年的“新娘花”,“年夜飯”也是蠻有特色的。至于蟳埔女的民間信仰繁多,緣于她們生長于海、水之間,出于對祈求平安的強烈欲望,其民間信仰習俗也有其特色。
蟳埔女吃苦耐勞、心靈手巧,蟳埔女的諸多奇俗民情頗得探索;蟳埔蘊藏著豐富的人文資源,頗具挖掘、整理、研究價值。
相關介紹:
蚵殼厝,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閩南話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在泉州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帶均有分布,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與精湛,是東南沿海甚至在內地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筑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據傳,蟳埔村蚵殼厝始建于宋未元初,主要特色在于蚵殼、磚石砌成墻,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花白色花崗石、紅色磚構成一幅幅色彩對比強烈、富有美感的圖案,那一堵堵的蚵殼如片片魚鱗,十分好看。
蟳埔村蚵殼厝的蚵殼并非泉州原產,專家考證:此種蚵種產于非洲東海岸。當時,蟳埔村作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港起航,沿閩南沿海航行至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岸到北岸卸貨。返航時,因艙內不載貨形成空船,重心不穩,不利航行,船員們就將當地散落在海邊的蚵殼裝在船上壓艙,載回堆放在蟳埔海邊。元未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曾數度遭遇劫難,先民因無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撿些碎磚石砌成“出磚入石”的墻,再把海邊的蚵殼撿來嵌飾在墻的外側,這就是早期的蚵殼厝。
蟳埔村蚵殼厝自明末清初從形成、發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蚵殼厝建筑有濃厚的民俗氣息、豐富的美學、工藝學知識;是古代泉州對外貿易的產物,見證著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而且,蚵殼厝具有不積雨水、冬暖夏涼、隔音效果好的特點,適合海邊潮濕氣候環境居住;其次是蚵殼厝墻體十分堅固、素有“千年磚、萬年蚵”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