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安博物院、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絲路遺珍”——漢唐·宋元瓦當陳列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開展。310多枚跨越時空而來的精美瓦當吸引眾多市民參觀。這些瓦當是古絲綢之路繁華的見證,更是研究古建筑起源的重要佐證。
310多枚“絲路遺珍”——漢唐·宋元瓦當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展出。
展覽以時間為順序,時代上迄戰國秦漢,下至明清,主要以漢唐至宋元時期為主。這些樣式各異、顏色不一、品類豐富的瓦當,以精湛的技藝表現著那個時代的文化和建筑技藝。
以花紋、獸形、書法表現形式為主,其中兩枚源自宋元時期的刺桐花紋瓦當尤其引人注目。“這些瓦當是海、陸兩線絲綢之路文化的一次交融碰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陳穎艷副館長介紹,此次展品主要來自古都西安的灰陶瓦當和泉州等地的紅陶瓦當。她說,西安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西安為代表的關中地區不僅是目前可以確知時代最早瓦當的出土地,也是先秦時期瓦當發現數量和品種最多的地區之一。秦漢時期各地大興土木,遺留下了許多秦磚漢瓦。秦漢瓦當在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有發現,但尤以西安及周邊地區為最。“秦磚漢瓦”成為秦漢時期建筑輝煌和鼎盛的象征物之一,直到現在依然為人所稱道。
同時,作為古代典型的移民型社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以泉州為核心的閩南地區建筑文化,不但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優秀傳統,還借鑒、吸收、融合了當地土著文化和其他異域文化,逐漸發展演變而成以泉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分支——閩南紅磚文化建筑。(洪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