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導演組從江西于都出發。他們沿著中央紅軍當年長征的路線,途經廣東、湖南、廣西等地,爬雪山、過草地,祭掃紅軍烈士紀念碑、無名烈士墓,歷經三個多月,直到今年春節前后才返回北京。回京后又是兩個月閉關,導演組所有成員吃住在一起,翻閱與長征有關的材料,選擇取景地、找故事、寫本子,直到2016年4月,該片正式開機。“過去,三個月可以拍完一部片子,這次前后拍攝整整用了一年時間。”吳志勇說。
缺群演,當地武警來扮演
周期長、難度大,是導演組的最大感受。
八十年過去了,被時間改變的東西太多。導演組來到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夾金山時,正值1月,山上積雪并不多,但按照史料記載,當年6月翻雪山的紅軍在此凍死眾多。“我們一打聽,才知道夾金山是4月開始落雪,這和我們早期的預判相差甚遠。”吳志勇說,導演組只能前往海拔更高的地方,“我們找到了海拔4100多米的巴朗雪山,那里還保留了不少原始地貌。”
也有些地方,保持了當年紅軍長征時的原狀,但卻因為“太真”反而增加了拍攝難度。吳志勇舉例說,紅軍過草地時走過的四川洛爾蓋草原,往深處走草地下都是腐泥,“光是到達這片草原,從甘肅出發就要一天的車程,還要帶著拍攝器材和群眾演員去拍,難度其實是很大的。”有人勸導演組不要死腦筋,“拍草地,去內蒙古取景就好了”,但導演組還是堅持在此拍攝,“紀錄片不是要拍得美,而是要還原事實真相。這片草地是紅軍犧牲最多的地方,換了別的地方拍,就離歷史太遠了。”
實景重現,是《檔案》導演組在拍攝《偉大的貢獻》時首次采用的手法,但當時取景是在影視城,關于人員、景致和道具,都更為便利,而這次拍《紅軍不怕遠征難》卻是實實在在的雪山和草地,連專業的群眾演員都很難找到。吳志勇說:“雖然是重現的手法,但紀錄片的根本是追求真實,當年長征的紅軍飽受饑餓和環境摧殘,外形都是精瘦的,而影視城里的群眾演員很多都是白白胖胖的,沒法滿足要求。”所幸,導演組路經的長征沿線各地,對紀錄片的拍攝都給予了很大支持,最后片中出現的紅軍都是由當地服役的武警扮演的,“軍人的精氣神一看就不一樣,更貼近當年的紅軍戰士,也算是‘歪打正著’了。”